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1
Abstract:
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彝汉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途径和影响。彝汉语言文化交流自古有之,汉语借词通过征战流传、商贸交流、社会政治一体化进程、学校教育和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普及运用途径进入凉山彝语,传播科学技术信息和先进文化,丰富了凉山彝语词汇,增强了民族友谊,改变了凉山彝区的传统思想观念。彝汉语言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语言文化基石。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2
Abstract: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创新,以2017~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扩散理论,运用政策文本量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政策时间-政策空间-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整体演进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演变在时间维度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政策的初步探索扩散阶段、加速扩散阶段及稳定扩散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政策的扩散进程中存在自上而下的纵向扩散模式和不同区域或部门间的横向扩散模式,其中行政指令机制、学习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协同作用明显;在主体维度上,呈现出强烈的主体协同和联动效应特征。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3
Abstract: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过程中,包含着对未来社会新现代性的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有的五大特征,坚持在利用资本效益的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生产的同时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独立自主又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并凸显了新现代性的核心内涵,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新现代性逻辑理路,必须明确“现代性”与“现代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双重视角出发,超越资本现代性的局限,建构一种新的现代性范式。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4
Abstract:
探寻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是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发展的理论需要与实践诉求。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分析框架,以37个数字乡村百强县为高质量发展典型研究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职能、经济基础、数字基建和人力资源等多个影响因素相互依赖耦合产生的结果;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可归纳为产业—人才推动型、经济—人才推动型、政府—基建推动型以及政府—基建—人才推动型;人才规模对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起显著作用;消费水平与财政支出存在替代效应,同时与产业结构存在抵消效应。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5
Abstract:
彝族民间十分重视口头论辩活动,给独特的口传克智文化造就了生长的土壤,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彝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彝族克智倡导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等核心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口头性、丰富的知识性、机智的趣味性、表演的娱乐性和深刻的教育性,对于彝族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系列机制,加强彝族克智传播和研究的力度,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6
Abstract:
铸建于蒙世隆时期的南诏铁柱是研究南诏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及彝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物。从铁柱的整体结构及《南诏图传》所绘“祭柱图”看,南诏铁柱不仅是南诏贵族的祭祀柱,也是彝族先民生殖崇拜和祭天习俗的集中体现,是南诏中后期南诏王室利用族群图腾整合族群关系、增强族群凝聚力、重塑族群信仰以巩固其政权所作的积极尝试。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7
Abstract:
阿库乌雾彝语诗的海外传播是一个“自我”与“他者”的对话过程。于自我呈现而言,其凸显“母语文化”的身份标识,既包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以保护彝语连接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读者,也涵盖其“第二母语”的民族身份认同。同时,以马克·本德尔为代表的译者、推介、海外文化等他者参与中华民族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母语诗人自我呈现的内容与其在海外被接受的内容具有相似性,也存在解读视角的差异性。双方共同重视其彝语诗探寻和坚守传统文化的主旨,以及彝语表意音韵和丰富想象空间的审美体验;但海外学者以“诗之自然”特征连接西方生态文学批评,以“相似背景”连接印度东北部与印第安文学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凸显其世界性,这对中华民族文学如何“走出去”具有启示意义。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8
Abstract: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村改居”社区作为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典型过渡性社区应运而生。在此转型过程中,社区面临制度重构、空间改造和社会关系重组等多重挑战,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常人方法论作为研究社会成员日常行为的重要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索引性、反身性和可解释性为剖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物理环境适应、社会关系重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具体困境提供了分析工具。D社区R项目的实践表明,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在建构情境性意义、促进秩序互构及提升可解释性表达三个维度具有积极作用,为完善“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09
Abstract:
算法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助推作用,在短视频行业中算法推荐技术得到应用,短视频实现从“人工推荐”到“算法推荐”的技术转变。短视频“算法推荐”激化了短视频平台与版权人关于短视频侵权问题的争论,相较于人工推荐,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事实上提高了短视频平台的注意义务,引发短视频平台责任的变化。短视频平台的注意义务可从事前、事中、事后不同的路径予以规范,建设事前预警机制、调整事中措施、完善事后惩戒机制,以实现短视频平台、版权人、用户的三方合作共赢局面。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10
Abstract:
时位维度下的“始”“终”要素是《周易》体系中极其核心且宝贵的内容,在《系辞》中至少具有四种意蕴。作为时间维度的衡量标准,代表了事物开始与结束的两部分;作为逻辑分析的前后关系,说明了事情发展之间的因与果;作为事物存在过程的本质,代表事物的存在过程,即事物自始至终的全过程;作为阴阳之间的作用类别,寓意着阴阳之间的交合与分离。《系辞》基于“始”“终”概念,引入原始要终、惧以终始等理念,淡化了《周易》的神秘性与宗教色彩,奠定了《周易》的哲学体系,推动了《周易》从求神卜筮向理学的转变。深入分析《周易》“始”“终”观,探析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对深入理解《周易》之生生理念、时位观等核心范畴具有重要意义。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11
Abstract:
川剧的现代化已成为一个显著且重要的现象。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对部分表现手法的借鉴与吸纳,更在于整体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与嫁接,彰显了川剧顺应时代变迁、审美更迭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实现了与现代文学领域的广泛交流与互通,为川剧的多元化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一艺术创新方式,不仅是川剧发展史上的必然产物,也是其持续进步与繁荣的必要途径。系统梳理川剧现代化融合的发展脉络及其具体实践案例,进一步阐述其必要性与重要意义,探讨川剧现代化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12
Abstract:
同素逆序词在汉语里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词汇,其构成语素相同,排列顺序却相反。这类词语义相近且形态相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给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极易导致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混淆和错误,在表达时出现偏误。以“代替”和“替代”两个词为例,从理性意义以及用法两个维度,对“代替”“替代”进行了对比剖析,根据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收集的“代替”“替代”相关偏误资料,对偏误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2.013
Abstract:
在经济下行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现实背景下,研究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学术训练、就业能力和价值塑造三个方面,在学前准备阶段、入学后的训练阶段和就职准备训练,由导师组内向导师组间推广、专业内向专业外推广、学院内推广向学院外推广过程中进行“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