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研究综述  PDF

  • 任志江 1
  • 卢达全 2
1.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2.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 D25F124

最近更新:2023-09-09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3.001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多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各种成果层出不穷。通过从基本特征、探索历程、内容体系、推进路径这几个重要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与相关评价,对新时代新阶段深化这一研究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经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夙愿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经历了曲折探索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现代化建设成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接续努力,2021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明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现将相关成果作一综述,以期能对深化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经济现代化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而且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也有不同的特征。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类。

(一) 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门性分析

第一,从基本内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具有社会主义规定性与阶段性,在内容层面上具有广阔性与统摄性,在发展层面上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在经验层面上具有借鉴性与创造

1。第二,从构成要素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在所有制上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在实现机制上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实现路径上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国际化“多轮驱动”战略,在发展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外部环境上利用经济全球化背景推进,在价值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2]104。第三,从模式特征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具有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第一重模式特征,具有将改革、发展、稳定、 持续、快速而健康有机统一起来的第二重模式特征,具有将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并坚持“引进来”的第三重模式特3。第四,从价值立场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细化为不同时期的具体发展目标,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并成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鲜明标4

(二) 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进行的综合性分析

在前述专门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角度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不断赋予经济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和各方力量共促等内涵特

5。也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出发,认为这一道路在经济现代化方面的特色分别是:社会主义特色——共同富裕、内容特色—— “四化”同步、道路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创新、制度特色——从市场和政府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6。还有学者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出发,强调其经济特质是利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推动城乡融合发7。由此可见,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基础和主干,其个体特征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整体特征之中。

显然,已有成果各有侧重、互有所长,不仅揭示了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固有特征,而且从理论层面上界定了经济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突出了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有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虽曲折艰辛、但成就辉煌的探索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一)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不同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不断探索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关系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8。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调整了过去长期实行的“高积累率、低消费水平”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以充分发挥原有工业潜力为基础的、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投资不那么多但有较好经济效果、能给人民生活提高带来实惠的新经济建设道9。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推进经济现代化建10

(二) 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主要领导人探索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

在不同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接续探索下,我国对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认知逐步深入。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多次提出转移工作重心的经济战略,主张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11,并在“大跃进”和“文革”中两次用自己探索出的“虚君共和”经济体制来取代原有的中央高度集权型计划体制,试图通过中央与地方“两条腿走路”来实现工业12。1978年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经济体制、现代化步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与回13,并通过提出“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飞跃的逻辑思14。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经济现代化规律的认识,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指导原则、发展阶段、增长理论、战略路径、动力模15

(三) 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经济现代化建设历程的研究

除上述成果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经济现代化建设历程进行了研究。如从道路形成的视角看,1921—1949年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8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奠基阶段;1978—2012年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形成阶

5。从推进方式的视角看,1949—1978年我国通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资源,以工业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1978—2012 年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推进经济现代化;2012 年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推进经济现代10。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看,1949—1978年我国实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形成了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1979—1997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纠正失衡和产业协调发展;1998—2012年内外需扩大和结构升级,呈现出重化工业重启的特征;2013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内容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从如下角度来分类阐释。

(一) 从经济现代化构成要素角度的研究

从构成要素的角度看,学界多从推进目标、战略步骤、动力模式、战略路径、增长理论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推进目标。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不仅重申了这一目标,还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此外,有学者针对目标演进情况,认为党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初期提出建设工业化国家,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再到十九大以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变迁过

17。还有学者针对目标层级的变化情况,认为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以“民富国强”为总体目标,以“温饱——低水平小康——高水平小康——经济中等发达——经济发达”为时间维度的阶段性目标,以“东部先行先富——东部带动中西部——东中西部协调并进共富”为空间维度的渐进性目18。由此可见,经济现代化目标作为现代化目标的主体部分,决定了其他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与实现,而学界的已有成果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经济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全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战略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步走”战略构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党的十九大的“新两步走”战略安

19。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相关要求。具体来说,以1978年为界,我国分别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三步走”战略,其中前者包含“一五”“大跃进”、备战、“洋跃进”四个具体战略,后者包含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几个阶段性战20。因此可以说,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根据现代化建设目标及内涵调整的需要,创新规划了21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将小三步发展为1+2的新三步战略,从战略步骤上创新建构了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21

3.动力模式。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模式大体上可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两类模式,但在同一种体制模式下,不同国家会有具体的机制差异。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在1978年以后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激励了不同所有制的积极性,也通过竞争带来了各方面的效率,而且生产要素的流动释放了结构转型的增长力量,同时也使规模经济、分工专业化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对增长的贡献增

22。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成功探索出全新的经济现代化动力模式,即通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增长、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进15。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23。为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模式方案并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4.战略路径。不同时期的经济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特征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战略路径规划。有学者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百年实践发现,党一方面对我国长远发展作出台阶式战略安排,另一方面领导编制和实施具有明显台阶式发展特征的“五年规划”,这一路径具有承继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等特

24。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新时代经济工作主线发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是经济增长源泉从要素投入的数量扩张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的质量提升,这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路15。此外,还有学者发现,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在路径选择上不仅严格遵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路径选择还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显著特25。显然,党中央在新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路径,不仅是针对经济发展新阶段所形成的被动策略,也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所刻画的主动诉求,它们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且在体系上具有有机系统性。

5.增长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增长理论作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影响着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学界一直都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如有学者认为,我国70年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包括“赶超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范式引入,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增长源泉的争论,长期增长路径、机制与结构等关键问题的探索,近十年及未来着力于高质量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

26。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以来,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作为这一新道路的经济理论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理论化”四条线索的交织推动下臻于成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立场、基本框架和核心内27。此外,新时代以来学界对增长理论的研究也加速向纵深发展,如有学者对绿色增长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在构建绿色增长理论框架体系的同时,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绿色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28

(二) 从经济现代化动力类型角度的研究

从动力类型的角度看,学界多从市场化、城市化、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几方面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市场化。市场化是一种在开放环境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

29。有学者从要素流动角度指出,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应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实现要素自由高效流30。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此外,还有学者从市场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特色市场化道路首先通过解除地主经济对传统市场的束缚,形成初级市场功能拓展的可能性空间;而后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潜在的竞争性结构;在此基础上把市场培育成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31

2.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加速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加速扩大以及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有学者从发展战略角度指出,建国初期执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逆向的城市化运动,因为这一战略直接导致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下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

32。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并形成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鲜明特色是政府的主导性,在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交互影响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城中村、土地城市化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33。显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经济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学者对此总结认为,我国城市化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城市目标模式、城市经济模式、城市道路模式、城市管理模式、城市体系模式和城市生态模式的转34

3.专业化。专业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部门的专业化内容,还包括国际、区域等不同经济范围的专业化内容,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有学者从地区产业集聚角度出发,认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对本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会减弱专业化产业集聚对本地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

35。也有学者从数字要素投入角度出发,认为数字要素整体投入和各类别数字要素投入均能显著促进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并且数字要素整体投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媒体能通过提升专业化分工水平来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36。此外,还有学者从企业角度出发,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并由此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37。可见,专业化提升了经济的产出和协作效率,越来越成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

4.信息化。随着21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并由此进入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视野,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不断升温。如有学者从产业经济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化对产业经济更具本质性影响,其中突出表现在产业融合的新变化

38;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平抑物价都起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39。有学者从企业信息化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看成是企业信息化的这种竞争优势机制在不同经济层面上的反40。此外,还有学者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度和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差别,发现信息化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41

5.数字化。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生产关系、提升了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经济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愈发关键,其实践需要也推动着学界研究的加速深入。如有学者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数字信息产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数字产业的特点,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更高级、可持续的经济形态,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

42。也有学者从要素形成过程出发,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而数据要素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既是数据形态从“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商品——数据资本”的演进过程,也是价值形态从“潜在价值——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倍增)”的演进过43。此外,还有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在微观层面上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三条路径促进经济增44

(三) 从经济现代化行业领域角度的研究

从行业领域的角度看,学界多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必然要求。就学界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有农业产业

45、农业企业46、土地经营规模47等不同角度的理解。也有学者从经济制度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制度影响农业增长不仅在于其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在于其提供利益空间的大48。还有学者对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演进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在区域上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在地理距离上呈空间正自相关,存在空间集聚现49。此外,另有学者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出发,认为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注重质效的目标指向转变、从静态培育到动态交互的施策理念转变、从“单维”重视到“双维”并重的路径逻辑转50

2.工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学界一直以来都将工业现代化作为研究重点。如有学者从工业化道路形成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能成功探索出城乡“两条腿”的工业化道路,缘于党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缘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和积累机制,缘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缘于广大农民发扬“四千四万”精

51。也有学者从工业化历史沿革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实践经历了从建党之初培育壮大工业化阶级基础,到土地革命时期明确工业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民用工业并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曲折探索;从改革开放时期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新时代贯彻落实工业化的新思路、新理念以开拓新格局的变迁过52。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以工业增长效率、工业结构和工业环境三个方面作为工业现代化的标53,并指出到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但还没有全面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工业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54

3.服务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人口不断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经济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服务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完成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

55。如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有序推进,就业主渠道地位更加突56。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其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业比重偏低57。此外,还有学者着眼于服务业的技术性质,认为服务业的技术性质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济服务化过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率差距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58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学界已从多方面对如何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全局方向以及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

59

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形成一种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改革与管理有效协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配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

60。此外,也需从四个战略路径来着手构建,即加快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共同富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需扩大、形成对外开放新格61

三是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农业现代化因此也长期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制约短板。为此,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经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体系为骨架、以乡村产业融合为拓展、以农业安全为保

62,并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健全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三个方面重点推63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经济现代化建设最持久、最强劲的推动力。为此,要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科技方针与创新战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

64。此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还要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驱动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创新驱动成果转化力65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以城市群为重点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通过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协同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布

66。此外,要积极推行环、带状区域发展新模式,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构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67

六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对经济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其完善程度关乎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要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调节方式、增长驱动力和对外经济合作方式四个路径来深化经济体制改

68,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加快营造与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的体制政策环69

七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作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其统一和完善不仅事关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关乎新发展格局能否顺利构建。因此应加大统一市场建设力度,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规则和治理体

70。在此基础上,还需制定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行为的负面清单,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按照要素的公共性分类,先易后难地推进要素市场建71

八是加快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以实现共享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优化分配,要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在有效区分公平分配与不公平分配的基础上,提供公平的分配秩序,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调节不公平的收入分

72。此外,要通过建设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最终通过加快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政策体系,推动我国收入分配体系更好适应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73

由上可见,学界对如何推进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已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评价与前瞻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已取得较为全面翔实的成果。尤其在2021年建党百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后,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高潮,并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框架。

然而由于系统全面和深入细致研究的时间较短,并且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尚在快速推进过程中,所以已有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需进一步科学界定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和边界,以有效区别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在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之际,经济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因标准不清、界限不明而存在交叉重叠、认识模糊等问题,特别是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绿色化、去中心化等新特征的出现,使上述概念的内涵和边界更趋复杂,从而致使学界不时出现混淆使用这些名词的情况。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科学界定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和边界,在明确其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二是需进一步加强学理性研究。已有成果中对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宣传解读性文章居多,偏重于政策宣传、问题解读、措施引导等。这不仅使相关分析往往浮于表象、浅尝辄止,还易造成大量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呈现出有研究热度、但缺乏理论深度的状况。三是需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学,还涉及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然而,已有研究不仅多偏重于经济学,而且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从而使现有成果的整体性和厚重感不足。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刚刚开启之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深化对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具有只争朝夕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滕翠华赵美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6):43-46. [百度学术] 

2

赵美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3

王浩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108):10-14. [百度学术] 

4

常庆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东南学术20225):1-12+247. [百度学术] 

5

陈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历程、特征与实践方案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22):96-102. [百度学术] 

6

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J].管理世界20224):1-15. [百度学术] 

7

陈柳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经济特质和价值旨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2. [百度学术] 

8

黄群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217):4-20+204. [百度学术] 

9

王向明董辅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J].经济研究19814):30-38. [百度学术] 

10

廉昌双传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考察[J].学海20226):5-13. [百度学术] 

11

刘爱军.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3):24-30. [百度学术] 

12

任志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虚君共和”经济体制构想的渊源和实质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6):140-143. [百度学术] 

13

赵剑英.从衰落走向复兴——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2):10-20. [百度学术] 

14

汪青松佘超.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48-52. [百度学术] 

15

黄群慧.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指南[J].理论导报202110):12-17. [百度学术] 

16

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1):133-142. [百度学术] 

17

任保平豆渊博.从理想到现实:建党百年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推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2):31-38. [百度学术] 

18

李敏纳蔡舒.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1-96. [百度学术] 

19

王娜何自力.新中国70年经济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中的“变”与“不变”[J].经济纵横201910):35-41. [百度学术] 

20

任志江余德刚.新中国70年经济战略与体制互动[J].财经科学201910):80-93. [百度学术] 

21

李杰.论习近平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J].经济学家20201):24-32. [百度学术] 

22

周天勇.现代化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95):165-174. [百度学术] 

23

赵美玲杨宗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超越[J].理论与现代化20213):5-15. [百度学术] 

24

牟晓明陈泓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逻辑、进程与启示[J].邓小平研究20224):104-113. [百度学术] 

25

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5):29-38. [百度学术] 

26

王宏淼张平.从工业化赶超到高质量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研究70年[J].经济纵横20199):9-18+2. [百度学术] 

27

程霖张申陈旭东.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一个历史考察[J].经济研究2020559):4-24. [百度学术] 

28

武春友郭玲玲.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205):37-41. [百度学术] 

29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百度学术] 

30

徐鹏杰王宁杨乐晴.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治理现代化与产业转型升级[J].经济体制改革20205):86-92. [百度学术] 

31

靳书君张小冬.从中国市场化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81-185. [百度学术] 

32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百度学术] 

33

踪家峰林宗建.中国城市化70年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问题20199):1-9. [百度学术] 

34

刘家强刘昌宇唐代盛.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J].经济学家20201):33-43. [百度学术] 

35

魏丽莉侯宇琦.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2110):22-33. [百度学术] 

36

李俊久张朝帅.数字要素投入、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贸探索202211):51-65. [百度学术] 

37

袁淳肖土盛耿春晓.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219):137-155. [百度学术] 

38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58-62. [百度学术] 

39

王宏伟.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66-76. [百度学术] 

40

谢康陈禹乌家培.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99):64-71. [百度学术] 

41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百度学术] 

42

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18399):5-22. [百度学术] 

43

李海舰赵丽.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特征、机制与价值形态演进[J].上海经济研究20218):48-59. [百度学术] 

44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66-73. [百度学术] 

45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74-79. [百度学术] 

46

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9-21. [百度学术] 

47

韩鹏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及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216):111-118. [百度学术] 

48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73-82. [百度学术] 

49

常艳花张红利师博.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J].经济问题20225):82-89. [百度学术] 

50

李明星覃玥.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71-82. [百度学术] 

51

郑有贵.城乡“两条腿”工业化中的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现代化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及实践[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4):14-25. [百度学术] 

52

蒋治孙久文胡俊彦.中国共产党工业化实践的历史沿革、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27. [百度学术] 

53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8-28+205. [百度学术] 

54

叶青.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65):15-23. [百度学术] 

55

王可侠彭玉婷.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江淮论坛20175):41-45. [百度学术] 

56

夏杰长.“两步走”战略视角下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推进策略[J].企业经济202110):98-108+161. [百度学术] 

57

李敬煊陈瑞婷. 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探析[J].科学与现代化20174):2017193-203. [百度学术] 

58

张月友董启昌倪敏.服务业发展与“结构性减速”辨析——兼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学动态20182):23-35. [百度学术] 

59

任保平宋雪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及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06):45-54+2. [百度学术] 

60

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百度学术] 

61

曾宪奎.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重点与战略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60-68. [百度学术] 

62

程静冯永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J].理论视野20214):47-52. [百度学术] 

63

罗必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0-24. [百度学术] 

64

杨思莹李政.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J].学习与探索20222):117-126. [百度学术] 

65

裴小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途径探讨[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6):34-40. [百度学术] 

66

董雪兵.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J].国家治理202130):19-22. [百度学术] 

67

刘耀彬郑维伟.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222):1-11. [百度学术] 

68

关丽洁纪玉山.中国模式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51-58. [百度学术] 

69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百度学术] 

70

王磊梁俊.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经济纵横20212):46-60. [百度学术] 

71

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8):20-36. [百度学术] 

72

孙豪曹肖烨.收入分配制度协调与促进共同富裕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4):3-24. [百度学术] 

73

黄姝菡张奎谭永生.新发展格局下构建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22):58-6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