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各种成果层出不穷。通过从基本特征、探索历程、内容体系、推进路径这几个重要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与相关评价,对新时代新阶段深化这一研究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经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夙愿和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长期致力于工业化和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经历了曲折探索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现代化建设成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接续努力,2021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明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现将相关成果作一综述,以期能对深化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经济现代化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而且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也有不同的特征。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从基本内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具有社会主义规定性与阶段性,在内容层面上具有广阔性与统摄性,在发展层面上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在经验层面上具有借鉴性与创造
在前述专门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角度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不断赋予经济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和各方力量共促等内涵特
显然,已有成果各有侧重、互有所长,不仅揭示了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固有特征,而且从理论层面上界定了经济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突出了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有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虽曲折艰辛、但成就辉煌的探索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有学者认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不断探索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关系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在不同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接续探索下,我国对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认知逐步深入。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多次提出转移工作重心的经济战略,主张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除上述成果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经济现代化建设历程进行了研究。如从道路形成的视角看,1921—1949年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8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奠基阶段;1978—2012年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入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形成阶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内容体系的研究成果,可从如下角度来分类阐释。
从构成要素的角度看,学界多从推进目标、战略步骤、动力模式、战略路径、增长理论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推进目标。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不仅重申了这一目标,还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此外,有学者针对目标演进情况,认为党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初期提出建设工业化国家,到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再到十九大以来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变迁过
2.战略步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步走”战略构想,到改革开放后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世纪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党的十九大的“新两步走”战略安
3.动力模式。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看,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模式大体上可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两类模式,但在同一种体制模式下,不同国家会有具体的机制差异。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在1978年以后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激励了不同所有制的积极性,也通过竞争带来了各方面的效率,而且生产要素的流动释放了结构转型的增长力量,同时也使规模经济、分工专业化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对增长的贡献增
4.战略路径。不同时期的经济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特征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战略路径规划。有学者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百年实践发现,党一方面对我国长远发展作出台阶式战略安排,另一方面领导编制和实施具有明显台阶式发展特征的“五年规划”,这一路径具有承继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等特
5.增长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增长理论作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影响着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学界一直都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如有学者认为,我国70年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包括“赶超模式”转型与经济增长研究范式引入,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及其增长源泉的争论,长期增长路径、机制与结构等关键问题的探索,近十年及未来着力于高质量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
从动力类型的角度看,学界多从市场化、城市化、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几方面出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市场化。市场化是一种在开放环境中,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行机制。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依赖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
2.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加速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加速扩大以及经济社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有学者从发展战略角度指出,建国初期执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了逆向的城市化运动,因为这一战略直接导致城市就业吸纳能力下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得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
3.专业化。专业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部门的专业化内容,还包括国际、区域等不同经济范围的专业化内容,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有学者从地区产业集聚角度出发,认为专业化产业集聚对本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第二产业占比提高会减弱专业化产业集聚对本地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
4.信息化。随着21世纪以来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并由此进入党和国家顶层设计的视野,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不断升温。如有学者从产业经济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信息化对产业经济更具本质性影响,其中突出表现在产业融合的新变化
5.数字化。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生产关系、提升了生产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数字经济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愈发关键,其实践需要也推动着学界研究的加速深入。如有学者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数字信息产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数字产业的特点,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更高级、可持续的经济形态,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
从行业领域的角度看,学界多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进行分析。
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它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必然要求。就学界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有农业产业
2.工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学界一直以来都将工业现代化作为研究重点。如有学者从工业化道路形成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能成功探索出城乡“两条腿”的工业化道路,缘于党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缘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和积累机制,缘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缘于广大农民发扬“四千四万”精
3.服务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人口不断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在经济现代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下,服务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完成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
学界已从多方面对如何推进经济现代化建设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推动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全局方向以及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在于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强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
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形成一种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改革与管理有效协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配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
三是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农业现代化因此也长期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制约短板。为此,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必须以经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体系为骨架、以乡村产业融合为拓展、以农业安全为保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经济现代化建设最持久、最强劲的推动力。为此,要尊重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科技方针与创新战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以城市群为重点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通过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协同联动、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布
六是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对经济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其完善程度关乎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要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调节方式、增长驱动力和对外经济合作方式四个路径来深化经济体制改
七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市场作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其统一和完善不仅事关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关乎新发展格局能否顺利构建。因此应加大统一市场建设力度,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规则和治理体
八是加快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以实现共享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优化分配,要充分发挥初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在有效区分公平分配与不公平分配的基础上,提供公平的分配秩序,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调节不公平的收入分
由上可见,学界对如何推进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已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推动相关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已取得较为全面翔实的成果。尤其在2021年建党百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2022年党的二十大后,出现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高潮,并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框架。
然而由于系统全面和深入细致研究的时间较短,并且经济现代化建设也尚在快速推进过程中,所以已有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需进一步科学界定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和边界,以有效区别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在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之际,经济现代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因标准不清、界限不明而存在交叉重叠、认识模糊等问题,特别是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绿色化、去中心化等新特征的出现,使上述概念的内涵和边界更趋复杂,从而致使学界不时出现混淆使用这些名词的情况。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科学界定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和边界,在明确其与工业化、现代化等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二是需进一步加强学理性研究。已有成果中对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宣传解读性文章居多,偏重于政策宣传、问题解读、措施引导等。这不仅使相关分析往往浮于表象、浅尝辄止,还易造成大量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呈现出有研究热度、但缺乏理论深度的状况。三是需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不仅涉及经济学,还涉及政治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然而,已有研究不仅多偏重于经济学,而且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从而使现有成果的整体性和厚重感不足。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刚刚开启之际,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深化对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具有只争朝夕的危机感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滕翠华,赵美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6):43-46. [百度学术]
赵美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王浩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模式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10(8):10-14. [百度学术]
常庆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东南学术,2022(5):1-12+247. [百度学术]
陈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历程、特征与实践方案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22(2):96-102. [百度学术]
洪银兴.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维度[J].管理世界,2022(4):1-15. [百度学术]
陈柳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演进逻辑、经济特质和价值旨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2. [百度学术]
黄群慧.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及其历史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21(7):4-20+204. [百度学术]
王向明,董辅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J].经济研究,1981(4):30-38. [百度学术]
廉昌,双传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考察[J].学海,2022(6):5-13. [百度学术]
刘爱军.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当代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3):24-30. [百度学术]
任志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虚君共和”经济体制构想的渊源和实质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6):140-143. [百度学术]
赵剑英.从衰落走向复兴——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2):10-20. [百度学术]
汪青松,佘超.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48-52. [百度学术]
黄群慧.新时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指南[J].理论导报,2021(10):12-17. [百度学术]
郭旭红,武力.新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述论(1949—2016)[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1):133-142. [百度学术]
任保平,豆渊博.从理想到现实:建党百年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与现实推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2):31-38. [百度学术]
李敏纳,蔡舒.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1-96. [百度学术]
王娜,何自力.新中国70年经济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中的“变”与“不变”[J].经济纵横,2019(10):35-41. [百度学术]
任志江,余德刚.新中国70年经济战略与体制互动[J].财经科学,2019(10):80-93. [百度学术]
李杰.论习近平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建构[J].经济学家,2020(1):24-32. [百度学术]
周天勇.现代化的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9(5):165-174. [百度学术]
赵美玲,杨宗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双重超越[J].理论与现代化,2021(3):5-15. [百度学术]
牟晓明,陈泓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逻辑、进程与启示[J].邓小平研究,2022(4):104-113. [百度学术]
唐亚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J].理论探讨,2022(5):29-38. [百度学术]
王宏淼,张平.从工业化赶超到高质量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理论研究70年[J].经济纵横,2019(9):9-18+2. [百度学术]
程霖,张申,陈旭东.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一个历史考察[J].经济研究,2020,55(9):4-24. [百度学术]
武春友,郭玲玲.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20(5):37-41. [百度学术]
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百度学术]
徐鹏杰,王宁,杨乐晴.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治理现代化与产业转型升级[J].经济体制改革,2020(5):86-92. [百度学术]
靳书君,张小冬.从中国市场化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81-185. [百度学术]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百度学术]
踪家峰,林宗建.中国城市化70年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问题,2019(9):1-9. [百度学术]
刘家强,刘昌宇,唐代盛.新中国70年城市化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改革路径[J].经济学家,2020(1):33-43. [百度学术]
魏丽莉,侯宇琦.专业化、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2021(10):22-33. [百度学术]
李俊久,张朝帅.数字要素投入、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贸探索,2022(11):51-65. [百度学术]
袁淳,肖土盛,耿春晓,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分工:专业化还是纵向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21(9):137-155. [百度学术]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6):58-62. [百度学术]
王宏伟.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66-76. [百度学术]
谢康,陈禹,乌家培.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9(9):64-71. [百度学术]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7):21-28. [百度学术]
裴长洪,倪江飞,李越.数字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18,39(9):5-22. [百度学术]
李海舰,赵丽.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特征、机制与价值形态演进[J].上海经济研究,2021(8):48-59. [百度学术]
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家,2019(2):66-73. [百度学术]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74-79. [百度学术]
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01(1):9-21. [百度学术]
韩鹏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及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21(6):111-118. [百度学术]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73-82. [百度学术]
常艳花,张红利,师博,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J].经济问题,2022(5):82-89. [百度学术]
李明星,覃玥.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71-82. [百度学术]
郑有贵.城乡“两条腿”工业化中的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现代化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及实践[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4):14-25. [百度学术]
蒋治,孙久文,胡俊彦.中国共产党工业化实践的历史沿革、理论探索与经验总结[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27. [百度学术]
陈佳贵,黄群慧.工业现代化的标志、衡量指标及对中国工业的初步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3(3):18-28+205. [百度学术]
叶青.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6(5):15-23. [百度学术]
王可侠,彭玉婷.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江淮论坛,2017(5):41-45. [百度学术]
夏杰长.“两步走”战略视角下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推进策略[J].企业经济,2021(10):98-108+161. [百度学术]
李敬煊,陈瑞婷. 我国服务业现代化的历程和经验探析[J].科学与现代化,2017(4):2017:193-203. [百度学术]
张月友,董启昌,倪敏.服务业发展与“结构性减速”辨析——兼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学动态,2018(2):23-35. [百度学术]
任保平,宋雪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及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0(6):45-54+2. [百度学术]
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4):4-23. [百度学术]
曾宪奎.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重点与战略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60-68. [百度学术]
程静,冯永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J].理论视野,2021(4):47-52. [百度学术]
罗必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0-24. [百度学术]
杨思莹,李政.中国特色创新发展道路: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J].学习与探索,2022(2):117-126. [百度学术]
裴小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途径探讨[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6):34-40. [百度学术]
董雪兵.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J].国家治理,2021(30):19-22. [百度学术]
刘耀彬,郑维伟.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22(2):1-11. [百度学术]
关丽洁,纪玉山.中国模式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51-58. [百度学术]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百度学术]
王磊,梁俊.中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程评价研究[J].经济纵横,2021(2):46-60. [百度学术]
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8):20-36. [百度学术]
孙豪,曹肖烨.收入分配制度协调与促进共同富裕路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4):3-24. [百度学术]
黄姝菡,张奎,谭永生.新发展格局下构建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的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2(2):58-6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