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1
Abstract: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区域。立足民族地区发展现状,以乡村振兴作为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依托,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入挖掘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对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家园构筑、复兴伟力凝聚方面的重大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立足多维视角,统筹经济发展、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等关键领域,从夯实物质基础、筑牢精神纽带、培育主体力量、构建生态文明、强化党建引领五大维度协同发力,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持久动力。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2
Abstract: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时代变迁传承至今的文化精髓,它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主体坚守的共同选择,在文化传承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属性、实践属性、共享属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走向、亲如一家的交融生活、崇尚和合的文化传统,凭借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资源,在增进共同性的“有形”方式中、促进族际互动的“有感”实践中、汇聚团结力量的“有效”成果中,不断深化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共同历史记忆的认知,进而在情感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更加紧密的文化纽带,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可行、可为的现实路径。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3
Abstract: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呈现出强大的力量,巩固文化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华文化主体性内涵丰富,具体呈现在对文化底蕴的自我认知与认同、对文化内容的自我创造与发展、对文化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及对文化传播的主动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中华文化主体性能够为支撑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明互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发挥好“两个结合”的重要法宝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断提高新时代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4
Abstract: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动能支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结晶和宝贵经验,围绕“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可行”三重维度对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支撑、作用机理和实践进路作出了科学回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承载阈值的批判和超越,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和满足构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通过设置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划定升级发展体系,因地制宜转换发展理念阐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机理;通过高质量党建、优化核心要素、全方位综合改革夯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致力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机制动能,有助于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5
Abstract:
60多年前,四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和三线建设的中心地位受到高度重视,三线建设使四川的经济、社会、人口、城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60多年后,四川再次凭借国家战略腹地的独特价值,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四川要把握好战略机遇,借鉴三线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升级创新,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着力传承三线精神,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凝聚实干奋进的力量。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6
Abstract:
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是优化农地资源,减少撂荒农地数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介绍国内撂荒农地的基本现状,探讨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现有政策,并从发展精品农业,减少撂荒农地数量的现实需要出发,对现有的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研究探究政策推力、制度推力和市场拉力的作用机理,构建推动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动力机制。并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提出推动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路径。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7
Abstract:
阿库乌雾彝语诗在英语世界的译介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时代呼唤,积极推动了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海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通过梳理阿库乌雾彝语诗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揭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人类文化多元化发展现实和指向的历史使命以及价值功用,探讨阿库乌雾基于文化自信的“用母语跟世界对话”之路对我国民族文学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8
Abstract:
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在谪居云南的时候,曾横渡金沙江,取道凉山回成都。文章从杨慎《宿金沙江》诗谈起,对比了他笔下嘉陵江、岷江和金沙江诗篇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富含巴蜀特色的文学寓意。杨慎写嘉陵江时,常用到与施展抱负有关的“刀州梦”典故;而金沙江带给杨慎更多的则是对三国历史的感慨。对巴蜀河川的描写,勾勒出杨慎政治理想的幻灭和文学生命的转徙轨迹,为我们研究杨慎思想和艺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09
Abstract:
文章系统剖析凉山州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产业基础薄弱、数字化深度不足、转型要素支撑不足、供需对接失衡和治理体系滞后等系统性困境。针对数字能力维度的路径依赖与结构性阻碍、价值创造维度的供需互动失衡、创新动力缺失与系统治理维度的多层级治理失衡与风险累积,相互交织形成转型困境的结构性根源以及民族地区“文化—技术”适配困境与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了转型的复杂性,提出破解数字能力瓶颈、重构价值生态体系、完善产业协同治理和增强转型要素支撑的系统性解决路径,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10
Abstract:
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显著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与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内循环有效运转的必然要求。但由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少子老龄化加剧、国内循环与人口结构变迁存在脱嵌,人口质量赋能国内循环仍存在改善空间。基于此,需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以推动人力资本循环与空间再平衡、强化生育保障以促进人口生产与结构调整、重视银发经济以扩大国内需求等多个维度发挥国内大循环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优势。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11
Abstract:
“青年养老院”通过营造慢节奏的生活体验、提供开放性的成长平台、创建自由化的社交场域、整合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受到当代青年的广泛追捧与密切讨论。支持、选择“青年养老院”并为此买单的青年,主要受到了主体“逃离”、社会“内卷”、媒体引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导“青年养老院”正向发展、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应从培塑积极稳定的健康心态、锤炼善作善成的奋斗本领、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引领正向理性的媒体样态等多个角度共同发力。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12
Abstract:
数字消费主义作为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数字消费主义主要表现为符号消费渗透、算法隐蔽操控、社交虚拟变异以及娱乐消费成瘾四个维度。数字消费主义通过物化标签解构主体认同,以流量逻辑僭越美学精神,借工具理性弱化价值判断,凭算法囚笼消解批判思维,导致大学生群体陷入价值符号化、审美庸俗化、判断功利化与理性弱化的价值困境。应通过社会层面遏制资本扩张与技术发展、教育场域重构消费批判范式、家庭空间重塑节俭文化基因、个体维度实现理论觉醒与实践赋能多方协同,解蔽数字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打破数字资本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过度干预,培育兼具理性思辨和价值厚度的数字文明新人,为数字化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参考与实践思路。
202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3.013
Abstract:
高校官方新媒体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官方新媒体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在高校官方新媒体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仍面临着机制、内容、平台和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强化动力,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打造实力,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凝聚合力,激发平台联动效能,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添活力,打造高素质团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四力齐发”,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