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南土著濮为彝族族源之一
    唐楚臣
    2020, 32(1):1-11.
    [摘要](8773) [HTML](4648) [PDF 1.55 M](20164)
    摘要:
    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 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
    2  试论云南武定彝族李氏土司的来源与发展
    杨甫旺
    2020, 32(2):1-4.
    [摘要](6669) [HTML](4216) [PDF 1.49 M](14771)
    摘要:
    关于环州李氏土司的先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来自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安氏土司。但查阅史料,环州李氏土司先祖来自安 宁河流域安氏土司查无实据,可能为后世所附会。其实,彝族李氏土司先祖安讷是在明嘉靖年间被从寻甸调征武定凤氏土司 有功而“功授总管”,得以镇守大、小环州,在环州世袭了前后十六代土官。
    3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及女性意识的表现
    赵 彤,蒲 鑫
    2020, 32(2):95-97.
    [摘要](7985) [HTML](4414) [PDF 1.48 M](14400)
    摘要: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通过对四桩爱情故事的描写,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观,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对婚姻的价值取 向,其中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念是作者奥斯丁本人爱情观的缩影,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势力强大的英国乡村,这部 小说所展现出的对追求理想婚姻的可能性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流。
    4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及其对“国漫崛起”的重大意义
    陈海燕,罗雨晗,王心怡
    2020, 32(2):84-88.
    [摘要](7531) [HTML](4040) [PDF 1.50 M](12716)
    摘要: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以来票房成功突破50亿,位列中国影史第二,成为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上里程 碑式的作品。与传统哪吒故事相比,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原有故事的设定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改写,以现代教育理念重新阐 释了亲子关系中的困惑与矛盾,其中李靖夫妇对于哪吒无条件的爱与包容是“魔童”能够成材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对民间叙 事资源加以深度美学挖掘和现代转换,注重传统人物形象与现代理念的融合是该电影最为值得称道的成功之处。从该剧的成 功可以总结出国产动漫发展的重要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突出中国特色、展现民族精神才有望真正引导国产动漫走上一条 “崛起”的道路。
    5  以意义为中心的布鲁纳文化心理学研究
    原军超 耿红叶
    2022, 34(4):129-13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XXXX.XX.001
    [摘要](1621) [HTML](4706) [PDF 615.38 K](12388)
    摘要: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以意义为中心的认知心理学体系,强调跨学科融合,推动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整合,探讨意义生成的过程与机制,形成了以意义与叙事为中心的文化心理学。布鲁纳建立的文化心理学通过对叙事实践的研究,探讨文化在经验、记忆和社会行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和理论化,还直接影响了教育、医学和法律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为理解文化与心智的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  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
    陈 仲,庞秋蕾
    2020, 32(4):29-33.
    [摘要](6772) [HTML](4380) [PDF 1.56 M](12360)
    摘要: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们普遍憧憬“美好生活”,没有例外。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过上好日子”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由人民来“定义”,并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体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实然行动实际上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过程。应然状态与实然行动之自然契合,架构了“美好生活”的内在意蕴,即什么是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实现条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人类美好生活的真正本质在于社会实践——过程性与结果性的统一;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与怎样评判美好生活——目标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谁的美好生活与谁来创造美好生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7  阉割文化看“去势”
    王亚男
    2018, 30(1):98-101.
    [摘要](36734) [HTML](4498) [PDF 1.59 M](12157)
    摘要:
    “阉割文化”伴随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而大行其道,也为“去势”引入了“阉割”之义。动物“去势”有三种作用,驯化、使肉 质肥美以及贸易垄断;而人之“去势”是封建君主制巩固皇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有驯化之用。由古至今表示“去势”之义的词 也是不胜繁举,对此类词汇的搜集和整理,对农耕文明以及阉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字、古词的考释都具有重 要价值。
    8  约翰·邓恩《跳蚤》主题论析
    张武 徐雯雯
    2012(1):51-53.
    [摘要](15225) [HTML](4534) [PDF 1.62 M](11968)
    摘要:
    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9  论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一律”
    黄怡
    2014(3):62-64.
    [摘要](4544) [HTML](4691) [PDF 1.68 M](11622)
    摘要:
    “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使得十七世纪的文艺创作充满着冷峻与凝重的气质。本文共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诞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为出发点,对理论的内涵做全面审视,再以两部经典的作品为例进行理论的一个解读,最后对三一律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观照。
    10  凉山彝族民间文艺中月亮意象的文化蕴涵解读
    阿牛木支
    2016(3):6-8.
    [摘要](3968) [HTML](4708) [PDF 1.55 M](11068)
    摘要: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11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内涵、意义与建设路径
    裘有度
    2019, 31(1):25-29.
    [摘要](5830) [HTML](4688) [PDF 1.41 M](10814)
    摘要:
    在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不是并列关系,自治是法治和德治所追求的目标,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自治 和法治的基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实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强化党的领导,立足自治体系建设目标,推进 乡村法治和德治建设,使得自治、法治、德治协同作用于乡村治理。
    12  简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点及其表现
    赵彤 牛砚
    2010(4):44-46.
    [摘要](7827) [HTML](4500) [PDF 1.59 M](10528)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纪美国诗坛女诗人,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先驱者。本文就其诗歌特点及其诗歌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从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作品表现来为对诗人更深地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13  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吕洪楼 顾兴树
    2023, 35(2):17-2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2.003
    [摘要](3166) [HTML](5023) [PDF 575.40 K](10123)
    摘要:
    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场域,目的是打破民族交往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分隔,实现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探索符合民族互嵌式社区发展实际的治理路径,对于提升民族互嵌式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整体性治理研究视角,通过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梳理和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分析,发现整体性治理所秉持的以民众需求为价值导向,以协调、整合与创新来引导多主体参与协同共治的理念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通过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整体性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分析,提出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聚焦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完善社区现代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治理路径,为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14  《荷塘月色》语言特色译文赏析
    刘知洪
    2012(1):44-47.
    [摘要](3093) [HTML](4465) [PDF 1.64 M](9653)
    摘要: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朴素优美,遣词造句十分贴切准确,大量运用叠音词、双声叠韵词是文章一大突出特色。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对这些词语的翻译处理,意图探讨优秀的译文如何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15  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王强 周凡
    2012(4):124-128.
    [摘要](5154) [HTML](4585) [PDF 1.63 M](9396)
    摘要: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迫切需求。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既是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还是市校同发展的体现,对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6  从“区域均衡”到“区域协同”: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 传承与创新
    苟兴朝 杨继瑞
    2018, 30(3):17-22.
    [摘要](7048) [HTML](5074) [PDF 1.35 M](9063)
    摘要:
    经济发展实践离不开经济思想的指导。纵观我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从“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协 调”“区域统筹”到“区域协同”几个阶段的嬗变,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髓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时代特征与 时代要求,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创新与完善。新中国五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思 想既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更有其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与时俱进的时代印记。在梳理新中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基 础上,深入分析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阐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 战略的理论渊源。
    17  论法科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 — —基于刑法学课程思政的视角
    聂京波
    2020, 32(2):34-37.
    [摘要](7482) [HTML](4420) [PDF 1.47 M](9008)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刑法学教学必须将“四个自信”深植学生内心,其中,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刑事法治的人间正道;理论自信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刑法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制度自信为“管用”是我国刑法的 底气;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在现行刑法中的再现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教师应当不断挖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 堂教学中,在法条文义解释、立法目的阐释、刑法史追溯、案例讨论等各个环节,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将“课 程思政”的要求落实落细!
    18  攀西经济区康养旅游发展现状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
    周雪娟,张国洁,周 菊
    2020, 32(4):71-75.
    [摘要](5396) [HTML](4498) [PDF 1.59 M](8947)
    摘要:
    攀西地区作为典型跨区域经济区,应充分运用自身康养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努力发展特色阳光康养旅游。采用SWOT分析法,对攀西经济区康养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专题探讨,提出建立特色名片丰富康养宣传、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优化政府调控机制、搭建专业人才集聚平台、加快康养旅游硬环境建设五项发展策略。
    19  对高校评估体系中“生均图书”(册数)的思考
    毛可奇
    2005(2):118-120.
    [摘要](2585) [HTML](4269) [PDF 117.52 K](8945)
    摘要:
    "生均图书"(册数)是目前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试图就此指标在实际评估中正反两方面作用进行探讨,并对改进该指标提出建议.
    20  数字媒体时代的国外游戏文化研究述评
    彭帆影 彭体春
    2022, 34(4):88-9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XXXX.XX.001
    [摘要](2337) [HTML](4964) [PDF 684.88 K](8888)
    摘要:
    游戏和关于游戏文化的研究传统深厚。数字媒体技术促进了网络游戏的蓬勃发展,国外关于数字媒体时代的游戏研究已成为专门的研究门类,产生了一大批游戏学家。国外的游戏文化研究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即以内容和叙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析游戏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以理论辨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理性勾勒现实生活游戏化的若干情况,以调查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游戏玩家的身份认同。借鉴国外游戏学成果,植根中国网络游戏领域,中国的游戏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