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6(4):1-11.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1
摘要:党内巡视制度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政治监督的战略性安排。其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出现四个重大的制度变迁节点,据此演绎为衍生、中断、发展、调适、深化五大阶段。党内巡视制度的演进深刻呈现出刺激回应、断续绵延、收缩调适的制度发展逻辑,更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制度执行力、明确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理解制度的时代局限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经验价值。针对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问题与党的建设新要求,巡视制度充分发挥“政治利剑”作用,就要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体系,将巡视制度作为党的监督体系的首要制度;以上下结合的方式延展监督路径,依靠人民群众强化巡视监督;规范专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把好人员“出入口”;以组织体系实现压力的传递与转换,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的显著优势。
2024, 36(4):12-2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2
摘要:推动优势特色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而探索高效适宜的发展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新内源性发展理论,以喜德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为案例样本,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受资源整合、多元参与和发展认同三要素影响,三要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集体动员型、内部合作型与内外结对型三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本研究为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范式,弥补了现有研究将新内源性影响要素作为静态研究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
2024, 36(4):24-3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3
摘要: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可以加速乡村生产力变革,推进乡村产业实现延链、补链和强链等多重目标,从而满足乡村各经营主体利益最大化需求。凉山州以乡村产业的生产端、销售端和管理端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但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监管体系不完善、资源要素分散等问题。针对上述发展困境,从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完善电商监督管理体系、创新资源要素积聚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凉山州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乡村产业振兴作出积极探索。
2024, 36(4):33-4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4
摘要:云南各民族的“兄弟祖先”口头传统与“同源共祖”的民族记忆一脉相承、相互递进,包含了各民族对于本民族及周边其他民族的形成、发展、变迁的想象建构和对于各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朴素解释,对各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的现实的理解认识提炼浓缩为 “兄弟祖先”的口头叙事传统,并通过“兄弟祖先”这一凝聚群体的表征符号强化了云南各民族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2024, 36(4):43-5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5
摘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农文旅产业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新业态与新模式;优化传统农文旅产业的构建;明晰农文旅产业的生态文明观;助力区域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建设。农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转型为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建构了要素机制,也提供了现实路径。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以注入科技元素为基础,促进农文旅要素优化与发展创新;以整合多样资源为抓手,拓展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平台空间;以增强人文效应为突破,营造健康绿色的农文旅发展环境;以人才建设为根基,推动农文旅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024, 36(4):54-6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6
摘要:合理保护、适度开发和创造性转化红色资源,有助于汲取奋进力量,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西昌市的红色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潜力巨大等特点。近年来,西昌市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对礼州镇长征历史遗迹的抢救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成效最为显著。然而,在利用红色资源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相关研究深度不够,关键史实考证不足;二是资源分散,整合不足,统筹规划水平不高;三是文旅融合创新不足,品牌影响有限;四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应采取针对性策略:挖掘深度,开展科研攻关以厘清史实;拓展广度,增强区域合作以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以创新模式;提升热度,改善基础设施以打造品牌。
2024, 36(4):64-7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7
摘要:对人工智能是否赋予法律主体的明确回应是启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立法的先决条件。ChatGPT问世再次引发了学界对AI法律主体性的热议。“主体说”以法律主体的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容作为立论基础,主张通过有限主体、无生命主体等特殊(拟制)概念将人工智能纳入法律主体范畴。这一观点忽视了人工智能的非内生性智能属性和法律拟制主体的生成机理,无法形成理论自洽。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来看,它依然缺失作为法律主体的基本要件,也不符合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要求,将其纳入法律主体范畴不仅会消释人的尊严,还会颠覆传统主体的理性内涵与道德属性。
2024, 36(4):74-8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8
摘要:流言是群体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舆论极化的重要成因。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流言传播出现新的变化,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成因包括:还原缺失信息、宣泄不满情绪、解决内心不确定性以及蹭热度吸引流量。依据公众、媒体及政府机构三方在流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出流言控制的四种对策。
2024, 36(4):83-9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9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相互交织的社会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使得农村老年面临着更加突出的数字鸿沟困境,弥合这一鸿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构建“个体行动—社会结构—结构二重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用以剖析农村老年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农村老年数字鸿沟的形成是农村老年行动的例行化与区域化、社会资源的丧失与规则的缺位及其二者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弥合农村老年数字鸿沟,需要从农村老年、数字社会及其互动关系等层面介入,建构更合理的结构化关系。
2024, 36(4):93-9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10
摘要:彝族人聚居村落H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留在村里的女性群体则受雇于外来企业或当地种植大户,成为“妈妈工人”。她们既是企业的雇工,又是维持自家庭院经济的农民,还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妈妈工人”通过不断劳动以获取经济收入和物质来源的方式,努力满足家庭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构建了自身在家庭及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与价值,政府与企业应为她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2024, 36(4):100-110.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11
摘要:文章校勘《南枝曲》的不同版本,考证其创作时间和内容,并通过对古代诗歌中咏梅传统的梳理,尤其是苏轼和宋代诗人的咏梅作品关系,证实了杨慎这首诗歌隐晦而又刻意地继承了苏轼开辟的谪途咏梅风格范式,其文学成就、历史意义和对四川、凉山文化的价值都值得珍视。
2024, 36(4):111-11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12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民族地区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可以有效改变民族地区教育师资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理应承担起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师范生的责任。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提升策略。提出以厘清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多样化、结合社会需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多元评价为路径,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等策略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未来教师。
2024, 36(4):120-130.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13
摘要:新文科建设强调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与内涵,分析五所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出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专业建设困境。从立足基础教育需求,创新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互通,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多维度教师发展体系,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文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