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5(1):1-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1 CSTR:
摘要: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本底基础,环境治理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生态桥”治理工程是北京平谷区针对桃树枝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提出一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乡村治理的模式,对于破解乡村环境治理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平谷区立足于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实施“生态桥”治理工程,搭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环境治理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的桥梁,推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化、绿色化转型,本文基于PSR 模型框架阐释了乡村环境治理逻辑,剖析了“生态桥”治理工程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示,探讨了生态治理项目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机制,为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新的思考。
2023, 35(1):8-1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2 CSTR: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提出将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资源发行绿色债券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并详细分析了绿色债券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厘清绿色债券助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提出绿色债券引领乡村振兴的四大实现路径。为政府加强对绿色债券的认知、加快发行乡村绿色债券、积极发展现代生态银行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3, 35(1):15-21.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3 CSTR:
摘要: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动我国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及其对口支援河北张承保地区的贫困县作为研究区域,对京冀产业协作进行典型剖析,归纳提炼了京冀产业扶贫协作的实施路径与运行机制,提出新时期京冀产业扶贫协作的长效机制及具体措施。一是借助于京冀产业扶贫协作的发展机遇,以北京企业为协作主体,通过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精准地投入协作要素,助力受援地培育壮大产业体系;二是施援地提供的新机遇、新理念以及两地空间关系等外源性因素,以及受援地自身要素资源与协作资源要素及其要素配置能力等内源性因素的交互作用,推动着施受双方协作支援与脱贫攻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三是从增强产业扶贫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探索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帮扶机制,强化京津冀三地深度融合等方面构建新时期京冀产业扶贫协作长效机制。
2023, 35(1):22-2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4 CSTR: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巨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而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储库,对它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以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重构起到关键作用,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具有治理、整合、教化的功能。目前而言,由于城市的虹吸作用,让乡村社会表现出文化撕裂的状态,其存在文化空间遭破坏、文化网络存断裂、文化礼俗少传承、文化遗产缺人才等问题。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传承农业遗产,本研究认为根据“空间情境—互动网络—仪式认同”的互动仪式理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活态保存乡村文化空间、重构新型乡村文化网络、再建乡村文化认同感、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以此把优秀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之中。让乡村文化得以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023, 35(1):30-3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5 CSTR:
摘要:作为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治国理政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近年的官方话语和学术研究中均是一个高频使用的重要概念。从内在涵义来看,集中力量办大事具体是指基于科学的决策,立足于全国的整体和大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科学有效调配各领域各层级资源,集中来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任务、关键问题与突出难题的治国理政模式。从演进过程来看,我们实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既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中国古代“集中力量办大工程”的沿袭,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领导集体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之所以要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使然。集中力量办大事之所以能有效运行并取得成功,有着深刻而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凭借依托机制。从未来实践趋势来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治国理政模式不仅要长期坚持实践,更要适应新形势和开拓新机制来推进其提升治理效能。
2023, 35(1):37-4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6 CSTR: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空间的不断嬗变呼吁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社会空间中不断重塑与构建,从而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传统单向空间转向现代多元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现实回应。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基本原则,可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创新契机,推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时代潮流和主流价值的现代教育空间,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2023, 35(1):43-4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7 CSTR: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明星为代表的偶像对青少年粉丝群体—迷群—愈加呈现出家庭和学校教育所望尘莫及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借鉴迷群相关特性有助于提高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发现迷群认同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理想自我的投射、释放焦虑的安全阀及满足归属感的避风港等。迷群还具有两种积极的社会效应:想象共同体和公益孵化器。同时迷群也暴露出如下问题:网络暴力蔓延、侵权违法案件频出;极端行为凸显、扰乱公共秩序;资本操控、诱导消费。为减少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可采取如下措施:培养正确价值观、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关爱、增加线下生活吸引力;强化资本监管、处置不法行为。
2023, 35(1):50-55.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8 CSTR:
摘要: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全面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路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对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仍存在教学目标层次性不明、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和评价体系多元化不足的问题。针对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从分层界定育人目标,构建教学目标一体化;系统整合党史资源,构建教学内容一体化;培养党史教育专门人才,构建教师队伍一体化;多元评价教育成果,构建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子系统入手,推动青少年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023, 35(1):56-6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9 CSTR:
摘要:毕摩特依是毕摩沿袭“残缺”传统的“书写”作品,具有诗性的特质,其所指是通过“毕”这个“说唱艺术”的能指实现的。因此,毕摩特依、毕摩、毕三者只有共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模仿或叙事方式的“说唱”场域,各异的毕摩、毕摩特依、毕的组合凭借各自的结构力量占据空间、决定运作逻辑。卡塔西斯(Catharsis),作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叙事功能,依之可以理解与解释毕摩特依、毕摩、毕共在中聚焦于伦理、心理、宗教等视域的“净化”“陶冶”“疏泄”——即“卡塔西斯”的场和力。
2023, 35(1):64-6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0 CSTR:
摘要: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2023, 35(1):70-7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1 CSTR:
摘要: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在凉山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彝族精英,通过研究凉山彝族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岭光电、曲木藏尧、李仕安的民族观发现:面对民族危机,他们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指出无论汉族还是彝族都属于一个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情况下,中华民族应该团结起来,一起奋勇抗敌;他们宣传强调民族平等理念,李仕安借助刘文辉的“三化政策”来宣传民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地向国民政府请愿,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为本民族争取政治权利;他们希冀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因此大力宣扬彝汉一家亲,积极促进民族发展。
2023, 35(1):77-8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2 CSTR:
摘要: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以整体主义为主要构建原则,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主张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存在物,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理想的共存模式。但由于其过分强调整体的优先性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使大地伦理思想的发展陷入困境。克里考特在继承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主要思想的同时,深入思考了其困境的来源,提出两条二阶模式对利奥波德受到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质疑进行辩护。克里考特将“生态系统健康”作为大地伦理学的实践判据并通过“生物圈保护模式”进行实践论证,丰富发展了大地伦理思想。研究探讨这些现代西方的环境伦理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 35(1):83-90.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3 CSTR: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演进紧密关联。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主体性已初步建立。面对着主流诗学的不重视,少数民族口头文论有着“失语症”的趋向。打破“少数民族VS汉族”“书面文论VS口头文论”“主流VS边缘”等二元对立思维习惯,以中国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为视野,展开少数民族口头文论相关研究,是建构中国文论话语实践之重要表征。
2023, 35(1):91-9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4 CSTR:
摘要: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非常重视通过产业发展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在边区产业建设中,他提出并指导实践了著名的“南泥湾政策”,推动了边区多元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基于边区革命与建设需要,在探索边区产业发展之道中,形成了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多元协同和市场导向为内容的区域产业发展思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3, 35(1):97-10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5 CSTR:
摘要: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相关面板数据,论证了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能。文章首先通过熵值评价法测算了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ADF检验以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二者辩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成渝地区的数字经济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发展趋势,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优势;此外,政府参与程度越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具有正向增进作用。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充分发挥成渝双核的辐射作用,带动非核城市经济发展;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2023, 35(1):107-11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6 CSTR: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扼杀式并购逐渐成为大型数字平台维护其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数字平台扼杀式并购在消灭潜在竞争威胁的同时,更会破坏市场未来的可竞争性,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发展格局。我国现行的反垄断制度框架在规制此类行为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诸多具有反竞争效果的扼杀式并购游离于反垄断审查制度之外。基于我国的政策考量与实践经验,有必要完善我国的并购申报机制与竞争损害分析工具,以及时识别扼杀式并购行为;同时,建立事后并购调查规则,为平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实现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的反垄断规制目的。
2023, 35(1):114-120.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7 CSTR:
摘要:伴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平台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了方方面面的深入融合,世界在数字层面实现了重构。数字劳动随之成为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劳动类型,虽然出现了新的劳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却没有摆脱资本增值逻辑,社会经济生活未能逃脱异化命运,并有了新的异化表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理论生命力,可以用来解剖数字劳动异化表现的本质机理,更好地思考在数字时代下劳动异化的扬弃对策。同时利于认识数字经济的两重性效应,顺应数字经济的趋势,扬弃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弊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023, 35(1):121-12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8 CSTR:
摘要:元宇宙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教育是元宇宙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分析当下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其走进教育场域所提供的条件,挖掘未来元宇宙与新闻传播教育深度融合的潜力,创新性提出元宇宙赋能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进路。但需警惕元宇宙带来的资本性威胁、成瘾性风险、数字殖民等方面的挑战,并对此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提出应从国际协调、国家干预、企业治理三个层面进行治理,为探寻新闻传播教育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2023, 35(1):128-13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19 CSTR:
摘要:以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制定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多组客观数据指标所表征的教师思想素质、能力素养、资源配置、地位待遇等问题,在师德失范焦点事件的伴奏以及相关政策反馈信息的推动下迅速形成问题流;政府部门人员倡议、相关政策措施、专家学者利益共同体的回应汇聚成为政策流;强烈的国民情绪以及党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执政意识与理念构成政治流。三源流不断嵌套、互动、积累,在“耦合”之时,开启政策之窗,促成《强师计划》政策议程的确立。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