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4(3):1-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1 CSTR:
摘要:保哨制度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凉山彝区主要交通线上具有军事保护性质的地方制度。民国时期,因凉山彝区民族关系紧张、交通梗阻,在凉山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关键险要之处设置哨所,由哨兵保护行旅通过彝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凉山地区交通的畅通,但是在后期也给商旅带来经济负担,成为军阀征税的名目和壮大的政治资本,同时也造成当时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
2022, 34(3):7-1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2 CSTR:
摘要:彝文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献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彝文古籍文献术语标准化已成为彝文文献研究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彝文古籍文献内容进行筛选与整理,找出其中词频最高的彝文词语,并对其进行汉语规范标注,制定彝文古籍文献术语翻译标准原则,在技术指导下建立彝文古籍术语标准化数据库,为彝文古籍数字化管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手段,助推彝文古籍传承与保护工作更进一步发展。
2022, 34(3):13-1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3 CSTR:
摘要: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2022, 34(3):18-2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4 CSTR:
摘要:“同源共祖”神话母题在云南地区广泛流传,是云南各民族口头传统最主要的母题之一,承载了云南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集体记忆。这些口头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并表现出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的特点,展现了云南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2022, 34(3):24-2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5 CSTR: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为人机异质同化、人机双主体互动、人机和谐共生关系。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具有了部分人的属性,在未来人机关系呈现三种可能:人机协调、人机冲突或是人机湮没。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正确把握人机关系,根本在于坚守“以人为本”,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为出发点规定人工智能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引导人机发展的方向和可能,实现人机高度融合、协调发展。
2022, 34(3):30-3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6 CSTR:
摘要:川滇黔边区的革命斗争是红军长征史上的辉煌篇章,而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是川滇黔边区革命斗争实践的群众文化产物。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用艺术形式反映了红军是边区人民革命觉悟提升的引路人,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石,诠释了边区人民的利益是红军革命斗争的价值诉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传承和弘扬川滇黔边区群众口头诗歌蕴含的革命精神。
2022, 34(3):35-41.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7 CSTR: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通过国家、社会、乡村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乡村社会动态调控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参与主体多元、管理方式民主、运行过程公开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乡村治理共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阶段。新时代的新阶段,这一地区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可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在新阶段推进该地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2022, 34(3):42-4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8 CSTR:
摘要:探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展、问题及对策,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然而,四川省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面临着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搬迁后续问题逐渐凸显、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不平衡突出、基层对政策依赖性极强、衔接的体制机制未理顺等问题。因此,建议完善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聚焦搬迁后续问题的解决、强化脱贫村(户)与非贫困村(户)的政策均衡、谋划相应政策的转型路径、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以此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2022, 34(3):48-53.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09 CSTR: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利用其地理区位优势、人才供给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心理上的认同优势等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显得尤为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打造结构优化的学科体系、推动高质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措并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
2022, 34(3):54-58.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0 CSTR:
摘要:司法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司法效率,有助于司法公正。但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干扰了法定司法原则与司法模式的适用,带来了一些法律风险。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受到人工智能冲击,算法的偏见和不透明影响司法公正与公开,人工智能对公权力机关办案能力的强化,使得传统稳定的诉讼三角结构面临失衡风险。对司法人工智能定位的偏颇是出现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司法人工智能须坚持辅助性定位,治理其需秉持“法治归化技术”的思路。应通过贯彻司法责任制和限定人工智能的运用情境来强化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要推动建设算法公开机制以加强司法公开;用人工智能充分保障当事人权利,提升其诉讼能力,可尽量使诉讼结构保持平衡。
2022, 34(3):59-6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1 CSTR: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困境儿童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困境儿童,因经济相对滞后,为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以凉山彝区调查为例,立足于研究凉山困境儿童的外部因子、内在因子、效能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困境儿童,获取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探索出一条符合凉山彝区困境儿童且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抗逆力的新路径。
2022, 34(3):65-7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2 CSTR:
摘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着眼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重逻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即历史逻辑是其形成的必然性,理论逻辑是其形成的合理性,实践逻辑是其形成的可行性。涪陵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找准涪陵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分析其优势和短板,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即: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将制造业作为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二是要抓发展机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融入“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三是要优化功能布局,以“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作为融入“双循环”的主要动力源。
2022, 34(3):73-79.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3 CSTR: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压力大导致的育龄期人群生育意愿低。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及大病医疗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育龄期人群的经济压力,但仍在扣除标准、扣除金额、扣除额度计算方法、扣除对象年龄范围及扣除单位设定上存在一定问题。据此提出子女教育应建立“分段式”扣除标准,扣除金额科学化、采用累进式扣除方式;住房贷款利息可根据家庭子女数量限额据实扣除;大病医疗需放宽扣除对象年龄范围及以家庭为单位扣除等优化措施,以期推动“三孩政策”在我国进一步落实。
2022, 34(3):80-8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4 CSTR:
摘要:大数据时代生态智慧城市治理呈现出四维进路向前延展。在生态意识发展维度进路上,是生态道德意识,生态自觉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在生态思想创新维度进路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创新,绿色发展思想创新,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在生态智慧价值维度进路上,是防范生态智慧风险价值,规范生态智慧行为价值,形成生态智慧哲学价值;在生态实践落实维度进路上,是推进生态智慧空间正义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2, 34(3):88-9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5 CSTR:
摘要:精神分析作为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与方法、研究枢纽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组织管理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试图为组织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导致既往研究信度不足,需要从方法学上改进,应采用发展出的以沙盘游戏为代表的各类个人精神分析调查方法开展组织管理的研究。而在研究内容上,应按照情结影响人格及人格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逻辑,将人格作为精神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枢纽。
2022, 34(3):93-9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6 CSTR:
摘要:通过有效激励以充分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为此,要求中小学的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人性观,科学看待学校教职员工以保证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在教师管理方面应深入分析、了解教师的特点和需要,善于沟通以实现管理激励的针对性;在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做到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以实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在校内分配制度方面引进良性竞争机制以实现分配的科学、公正、合理,最终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杜正聪 , 张炜 , 叶俊莉 , 赵益强 , 张波 , 吴成茂 , 胡建春
2022, 34(3):98-10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7 CSTR:
摘要:针对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等现状,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培养地方急需的思想品德好、民族情怀深、知识能力实、服务意识浓、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要将新时代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本文梳理了西昌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2022, 34(3):103-107.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8 CSTR:
摘要:逻辑学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理论拓展必修课,属于思维科学,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特点。由于课程教育覆盖面广、培养能力特征明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分析逻辑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逻辑学的思政目标进行探索,并对逻辑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进行研究,力求在逻辑学知识能力教学中融入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精神、提升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教学内容,把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变为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大智慧教学。
2022, 34(3):108-112.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19 CSTR:
摘要: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推进美育课程育人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型课程体系、深化文化内涵。但当前阶段,高校推进美育课程育人仍面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美育资源挖掘不深入、美育实践活动尚未完善及课程评价体系落后等问题,阻碍美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高校应强化美育教师育人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地方美育资源,完善美育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优化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美育课程育人的高效落实。
2022, 34(3):113-118.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20 CSTR:
摘要: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可作为开展“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英语人才、夯实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重要抓手。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努力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深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并全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促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和谐、友爱,同心共筑中国梦。
2022, 34(3):119-126.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21 CSTR:
摘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始终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历史进程,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20年(2001-2021)有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献,从出刊时间、作者、研究机构、期刊被引情况以及关键词聚类等维度,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者众多,但较为分散,缺少专注于该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缺少学术交流合作;现有研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较为传统,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2022, 34(3):127-131.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22.03.022 CSTR:
摘要:教材建设实质上是国家事权,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宗旨的根本。本文介绍四川音乐学院ESP教学团队在教材要突出育人功能的思想指导下,基于ESP教材编写理论,使用访谈和问卷等研究方法,调研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并在此调研的基础上,着手本校ESP教材建设。为确保所编教材的实用性,ESP教学团队将教材用于多轮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ESP教学的建议,供我国同类院校的ESP教学参考。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