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 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
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设计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基础逻辑。要构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的 乡村治理体系,应当积极发掘、传承保护、盘活和创新利用好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推进本土化治理,实现乡村善治的终极目标。 彝族传统文化结构中蕴藏有丰富的治理资源,相关学者早从不同视角做过相关探讨或研究。总体看来,目前,虽然学界以“乡 村治理”作为直接视角嵌入的研究尚少,但是早有学者针对彝族的习惯法、家支制度、德古机制、信仰文化、乡村精英等展开相 关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彝族传统治理资源具有强大的治理效能和实现乡村善治的独特优势。
摘要:以凉山州会东县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入新疆巴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彝族务工人员的“获得感”的 来源,从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个人能力提升以及所处社会情境改善等方面探讨了这一群体的“获得感”的基本情况,并进一步提 出了彝族务工人员获得感提升路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彝族农民更好地融入流入地,也有利于推动凉山彝族地区脱贫攻坚及 乡村振兴工作,助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 足于新的发展境况,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面貌。起点更“高”,布局更“巧”,使命更 “重”,实现了“质”与“量”的完美平衡,“防”与“治”的同频共振,“当下”与“未来”的正向链接。
摘要:直播是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平台,以其泛娱乐化、即时交互强等特点吸引了近半数的网络流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无法回避的领域。直播削弱了灌输教育的壁垒,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与反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形而活”,主动探索链接直播平台,这既是形势所迫,亦是价值所驱。通过优选载 体平台,创新内容形式,树立品牌合力等链接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直播平台有机结合,从而直面困境与挑战,最大限度地 实现链接价值,达到共赢目标。
摘要:对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国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前提必须是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研究视角不仅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处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更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上去解读具有动态性的社会主义本质。国外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 会主义本质认知主要有两个领域的争论:一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是否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 社会主义本质谁是核心地位。这两方面的争论都不够全面和具有说服力,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本 质,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中所形成的创新理论突破以往时代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摘要: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分工的细化、受众追求的自我个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加速了碎片化语境的产生。解读以爱国、 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在碎片化语境下面临的精神实质片面化、科学内涵遗忘化和时代价值过时化的三种新 境遇,使五四精神得到正确的继承和发扬。研究表明,要破解当前的三重境遇需从三条路径入手:一是提倡五四精神实质返本 还原、永不褪色;二是推动五四精神科学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推进五四精神时代价值引领发展、实现梦想。在解读的 过程中反思五四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阿呷尔金 ,
摘要:经过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推动,凉山州广大贫困群众逐渐实现了脱贫奔康。从整体上看,全州发展短板逐渐得到补齐,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但从局部看,高海拔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限制难以根本性改变,产业和医疗教育 如何提质升级、老百姓脱贫后如何实现致富、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向城镇集中、向发展条件更优 越的地方迁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也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高海拔地区有闯劲、能创新的彝族群众不愿苦熬守穷,自发向河谷地带、城镇周边等发展条件相对优越地区搬迁,走出了 一条成本低、能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自发移民”。
摘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发挥健康文明教育的推动功能,以精神扶贫结合物质扶贫,内外结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将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彝区人民的健康文明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尽全面的论 述,从而提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健康文明教育的新方法。
摘要:彝族文化广泛渗透到彝族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 发展。而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的彝族文化,对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屏山县积极发掘和 激活彝族文化,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培育彝族文化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使彝族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支柱性产 业。创新彝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彝族文化守护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升彝族文化自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路 越走越宽,让农民享受到彝族文化带来的乐观感和成就感,为屏山彝区的脱贫、减贫提供了新路径。
摘要:新乡贤作为新生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保障新乡贤参与治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促进新乡贤作用发挥的工作机制不完善,引导新乡贤依法治村的工作重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主体作用的 发挥。为此,通过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健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自治、法治、德治平台,强化对新 乡贤依法治村的引导与扶持等方式,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路径。
摘要:村规民约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直接、重要手段,但是其强制力微弱和救济途径缺乏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其作用发挥。在自身 力量难以摆脱困境的背景下,探寻有力的外力是治理的必然选择。设区的市的立法作为国家立法层级的末梢,贴近乡村治理 的实践,无疑是乡村法治的优越选择。以设区的市立法规范村规民约的内容,规范制定和修改程序,健全审查机制等措施是深 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应有之义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选择。
芮飞军 ,
摘要:对高校农村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可从哲学角度探析,得出破解他们自身困境的哲学方法,成为他们应具备的哲 学思维,这种先进的哲学认知和态度才是适应社会首要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
摘要:当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流动人群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纵然他们的劳动力被城市所承认,成为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城市的中 心”,但是他们却由于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在传统观念、利益分配、性别分工和劳动需求的性别区分等方面受到了不平等及不 公正的对待和束缚,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试图寻找在少数民族城乡流动抉择中的内在规律与动力 机制,借此还原这些在城市中心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背后的社会性别因素,为建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 会格局提供借鉴和反思。
摘要:非认知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构件,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需要以此重新建构逻辑。探究家长参与提升学生非认知能力 进而阻断贫困传递的内在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链式中介模型,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参与、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学 生非认知能力四者间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家长参与和学生自我教育期望在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非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 的链式中介效应,两者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70.82%和10.95%,家长参与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直接和间接系数为0.37和0.042, 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家长参与教育是学生非认知能力建构的基础性条件,参与方式应顺应学生个体特征需要,同时,需重视学 校、社区、家庭三方的教育互助。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治理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长期以 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徽省大圩镇在乡村治理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乡村治理“五合模式”。大圩 镇乡村治理“五合模式”是指以农村基层党建“聚合”为引领、以乡村治理空间“融合”为平台、以乡村治理主体“联合”为依托、以 乡村治理方式“结合”为抓手,以回迁村社居民“和合”为目标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弱化、党委政府权威和公 信力降低、居民参与不积极、社区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大圩镇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摘要:学界对徽州契约文书中疑难性词语的解读有诸多不当之处,今以《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为例,拣选部分误释词语,如 “巡检”“硬租”“倩唤”“绝户”“领札”“升科”“隐射”“弓受”“信鸡”等进行重新考校,以期得出合理的答案。
摘要:“海归”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这一群体的引导服务工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 要职责,但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导能力不足、服务功能不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积极推进“海归”教师的引导服务工作,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激活发展动能和提升服务效能,从价值观念引领、职业发展 促进和激励关怀帮扶等方面进行机制构建,从而顺应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党执 政的群众基础。
摘要:生命教育旨在教导未成年人珍惜、爱护生命,并帮助他们领会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旨趣、创造生命的价值。福柯从关 怀自身的生活命运出发,在总结他自身生活经验和西方哲学思想智慧的基础上,策划出新的自由生活蓝图。其“关怀自身”的 核心原则、“身心和谐”的主要目标、“主体自由”的终极导向为现代生命教育的推进和改造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导。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走向学校进入了课堂,教师与各民族学生间的 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面对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指导文化多样的各 民族学生,才能正确处理好新时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这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新时期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 代要求。
摘要:翻转课堂 2.0 将“靶向式学习”和“创客精神”融入教学中,形成对早期翻转课堂的改进和升华,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个性 化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并入同一学习进程。基于PDCA质量循环改进的思想,针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融合 SPOC 与翻转课堂 2.0的教学体系设计,通过教学策划、学生样本选择和课程实施、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改进策略四个步骤的提 出,为高等教育推行翻转课堂2.0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摘要: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 安徽某新建本科高校为例,针对原来第二课堂存在的不足,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体四级六重”的内容体系和保障、实施、平台等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摘要:为了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围绕建设“思政”格局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结合专业发展,以环境学导论课程为例, 对如何将“思政元素”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当中进行探索,以便培养未来能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球环保 竞争力方面做出贡献的接班人。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