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理解作为地域概念和族群概念的苗疆与苗?进而如何理解清代治理苗疆地区的法律——“苗例”?由于系统资料的 匮乏,立法授权的过于简洁以及相关司法档案的几乎阙如,因此,学界只能通过一鳞半爪的资料,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予以研判, 故而这仍是尚有争议、未有定论的话题。通过学术辨析,强调不能以当今苗族和苗族生活的区域为标准划定苗疆与苗,而应还 原到“改土归流”的历史情境中认识苗疆和苗,进而对“苗例”的认识,不必拘泥于官方的立法授权,更应站在司法的视角,以及 与清代治理其他民族之法律的比较视角观察和认识之。
摘要:我国藏族地区历史上存在内容丰富、约束力强的习惯法,赔命价规范等固有习惯法在藏族民众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依然有 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青海省湟中县西清镇光明村2018年7月发生的一起意外伤害致死纠纷的调解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藏族固 有习惯法的现实表现,体现了传统规范的活力。这对我们认识固有习惯法的传承、思考固有习惯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价 值,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法治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也提供了生动的事例。在当代的解纷过程中,乡村干部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的 基础上,可适当按照和参考固有习惯法规范,特别是其中的良善规范、程序性规范,以使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消解社会矛盾, 恢复乡村社会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摘要: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ꌿꉘꇓꀋꃋ》(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 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文学叙事性较强的文本。整部经文以“杉” 贯通全文,杉林是孕育神女成长的地方,是文献中不断出现的意象,也是族群经验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始意象。那么,是什么 原因让“杉”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叙述主题?杉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叙述中找到答案。
摘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开展“辅导员+导师”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致力于目的建构、问 题情境、成功体验这三个教学策略,学习、借鉴、扬弃“三段教学法”,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效性。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拓展和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嬗变,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内驱动力,它不仅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也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生成于历史个体与公 共场域的中国精神,其公共性生成也必然遵循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即基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 三大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生成逻辑。只有厘清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才 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以来,三线建设逐渐成为共和国史研究的热 门问题。迄今为止,无论是从政治史、经济史,还是社会文化史视角出发研究三线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目前的 三线建设研究不但重视理论方法的运用,而且研究领域也日益细化和多元化,但是目前三线建设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在 这种情况下,将三线建设放在一个更宽阔的视域研究,扩展史料来源,在研究中加强使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才能推动三线建 设研究进一步深化。
摘要:探讨并分析凤阳县小岗村推动“三社融合”社区治理创新行动的背景、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认 为遵循“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为抓手”的操作原则,通过开展社区党建、社区协商和社区营造有机融合 (简称“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创新行动,建立“三社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可以破解当前中国城乡社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的 社区治理目标不系统、治理方式行政化、治理行动路径碎片化等问题;可以把城乡社区的党员、居民和社会组织等与社区发展 利益相关的“行动者”拉进社区治理实践中,在行动中推进居民的改变、党员的改变和社区的改变;可以实现维护社区稳定和谐 和激发社区内生活力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中国的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摘要:学校与社区合作是一个地区紧密结合的实践行动,是新时代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是双向 互动的,在价值上表现为:学校对社区的教育辐射功能、文明辐射功能、经济辐射功能;社区对学校的支持功能、参与功能等。 然而许多地区社区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合作的主动性、学校课程与社区生活相分离、学校与社区合作缺少“因地制宜”的政策 支持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因上述挑战,各部门应重视宣传教育,大力宣扬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学校与社区应秉承“走出去,引进 来”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政府应处理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以促进学校与社区的 合作。
摘要:巴中市是四川省的一个边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巴中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行巴 中式大摸底,贫困户识别更精准;二是实施六大扶贫措施 ,项目开展更精准;三是动态管理扶贫资金,资金使用更精准;四是推 进“五个一批”工程,措施到户更精准。巴中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贫困户的脱贫主动 性不足、乡风不文明的现象比较突出、扶贫资金的管理有难度、产业发展还不够科学等难题。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 精准扶贫来引领扶贫工作的创新,制定有效对策,如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动力、重视文明乡风的建设、精准产业项目的引进、精准 扶贫资金的使用,奋力夺胜脱贫攻坚战。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精髓和亮点,但其在实施中面临多方面局限,贫困群体的脱贫动力和需求与国家提供的 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对称性,而社会工作的特性与精准扶贫在价值、专业和机制方面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局限 性。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是该进程中的应有举措,在顶层宏观设计层面的思考已有诸多研究,而具体微观层面的介入 服务模式还留有空白。基于河北Y县N乡的调研发现,根据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四种服务模式,分别是驻点服 务、定期服务、政府吸纳和非直接服务。但在四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社会工作人才来源与留住困难、基 层政府与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欠全面的问题,提出强化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健全有效的资金支持与管理体系、引进留住社 会工作人才、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摘要: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重要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需求日益旺盛。结合广西自治县单行条例的立法现状,分析问题及成因,并 提出立法完善的建议,有助于广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摘要:2016年第29号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中可借助于鉴定意见或检验报告认定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 基本确立我国环境污染犯罪鉴定和检验制度。鉴定检验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统一化。然而,司法实践中出现司法鉴定主体 混乱、鉴定意见采纳难、检验报告法律地位不明和跨学科知识人才储备不足问题。法律与部门规章的割裂,落后的评估技术、 尚待完善的配套制度、模糊的鉴定事项和因果关系鉴定作用不明,以及鉴定制度发展的历史因素是导致现实困境的根源。应 从统一立法规范、完善机构目录和鉴定事项内容、明确检验报告的鉴定意见、法律地位,着手完善环境污染犯罪鉴定和检验制 度,为正确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统一环境污染执法司法尺度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为解决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着“证据偏在”问题,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2015年出 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都对其进行了规制,特别是后者规定了文书提出义务制度。但是过于保守 和笼统的规范在诉讼实践中表现出诸多不足,通过判决书为线索对文书提出义务在实务中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域外的制 度经验,指出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尝试探索完善路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位统筹、多措并举,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化建 设硕果累累。全国各地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设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实证研究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地工作模 式。学界对如何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化,也进行了丰富卓越的探讨和论述,提供了学界智慧,及时对其进行梳理总 结,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法治化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摘要:法治化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水平,为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提供保障。随着我国法治化速度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的 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在法治化进程中还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够完备、村级党组织的建 设滞后、乡镇政府与自治组织职责不清、基层治理队伍的法律素质不高以及部分群众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 民族地区的法治化水平,我国应当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明确乡镇政府与自治组织的职责、加强基层治 理的队伍建设、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摘要:困境儿童问题是凉山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困境儿童社会化质量直接影响其自身发展及社会和谐、民族未来,其 意义影响深远。如何高质量地实现社会化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立足于优势视角,对大凉山“困境儿童”社会化进行分析,从 政府、家庭(或亲属)、学校、社会和社区五个层面提出建立困境儿童管理数据库,落实家庭监护责任人,建立地方学校校长责任 制,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加强乡村或社区文化建设等途径,施行精准教育帮扶服务,使大凉山困境儿童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摘要:联觉音是指其语音和所构词具有某种相似含义的语素。它不仅具有语言生成功能,参与新词的认知与构建,还间接地、 隐喻式地用特定的符号表达特定的文化规范。以联觉音sn-为例,对英语联觉音符号外化、内化、隐喻化过程进行演绎,展现 其“贬”的文化认知属性。
摘要:县级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时下媒体领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但是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县级的新兴媒体发展 还处于探索状态,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从融合深度不够、资金人才短缺、运行模式和平台建设技术有待优化等方面 对欠发达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欠发达地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的对策建议。
摘要:多类型媒介输入和输出的交叉环境中,非物质文化传播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 省级、市级非遗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整理。通过新旧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效果分析,认为相对于PC端 网站,移动端更具有传播优势和更能满足网民需求偏好;新媒体的移动性、碎片化,灵活性的特点对非物质文化传播效果更明 显。此外,新闻媒体的关注、运营主体、文化主题也会影响非物质文化的新旧网络传播效果,认为市场化运营,个性化需求和强 关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摘要:视频博客Vlog从去年开始异军突起,成为新风口。国内各媒体平台上涌现出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视频博客,其中女性作 者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从她们的视频博客Vlog作品来看,不仅有鲜明的空间表征、缓慢的时间延展,以及从前台到后 台的角色转换这些叙事特色;更有多元性与差异性、主体性与自主性、突破性与叛逆性、慢叙事与伴随性等鲜明的文化特点。 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梳理,并致力于思考Vlog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能更好的集结女性公众议题、建构新型女性话语同时避 免过度娱乐和污名化等倾向。
摘要:大力发展凉山州职业教育,对增强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重要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是凉山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路 径。凉山州职业教育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专业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足、办学经费短缺、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等。提出 了四点对策和建议:(1)基于职业分类细化专业方向细化;(2)结合区域优势,打造民族特色人文专业;(3)以政策手段引导企业 参与职业教育;(4)学时安排上要考虑企业需求。
摘要: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教学、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提出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线下 学习、线上学习的混合学习模式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此培养具有个性和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专业英语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机遇。以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和移动终端为支撑,构建基于问题导 向的4A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用该模式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和一个寒假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收集的数 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该模式的满意度较高。该模式对语言提升和能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足在于 对时间、环境、教师及时有效的课下指导要求较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讨论与反思以优化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摘要:基于全球多语现象和多语教学发展时局,通过对第三语言学习的双语知识经验影响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从双语多样性 视角分析和讨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三语言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