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罗”原意龙虎,是一个美好的语汇。彝族族源是多元的,元代设立罗罗斯宣慰司,标志着彝族族源另一元的成立。元 代开始,罗罗成为彝族先民的概称。用大量文献史料,从“罗罗摩”到“罗罗斯宣慰司”的追溯中,论述了彝族族源的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提出了彝族族源的多元论以及罗罗为彝族先民的改称,并分析了“罗罗”的文化内涵。
摘要:山神崇拜是云南昙华山彝族原始崇拜的基础,山神不仅是当地彝族最早的神灵,而且是彝族先民心目中最大的神。山神崇 拜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带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传统信仰模式,它既别于自然崇拜,又别于图腾崇拜,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统宗教信 仰,它兼顾神圣性和世俗性,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平衡有序的规则,而且同自然界之间构筑了一种和睦共生的关系。
摘要:自治条例是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环节,但因我国民族立法工作发展相对滞后,自治条例在制定和实施过 程中仍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立法现状有关,也与各级自治机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相关 法律的认知程度有关。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现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修订)》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研究法,探 析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不足之处,提出完善建议。旨在充实我国自治条例研究内容,完善自治州法律制度体系,更好发 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摘要: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为破解贫困地区“孤岛效应”,探索“以购代捐”扶贫模式为例,基于社会资本导向 的反贫困治理策略,分析“以购代捐”扶贫模式的理论内涵、演进路径、模式创新等,提出“以购代捐”正面临,物流投入滞后,影 响农产品品质;质量标准缺乏,制约农产品价格;质量检测缺位,食品安全堪忧;产品价格缺乏优势,长期执行易陷入行政摊派 等现实问题,为了完善“以购代捐”精准扶贫模式,建议:一要调动贫困农户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爱种(养)”;二要合理兼顾帮 扶单位的利益,让对口帮扶单位“爱吃”;三是政策措施要简单易行,让行政主管部门“爱扶”。
摘要:按照《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在全社会基本普及。实现这一目 标,有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转变思路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搭建 平台,努力寻找载体,整合两种力量,完成推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应顺 势而为,与旅游扶贫联动共进,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普通话志愿服务”为手段,直接与示范村对接, 对农户实施精准帮扶,形成旅游扶贫与普通话普及“双赢”的格局。
摘要:从社会责任、服务水平的提高、内在逻辑联系和监督功能,分析了新闻扶贫在凉山州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必要性。基于凉 山州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指出了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形式。结合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工作,从政治扶贫、思想扶贫、科技扶贫、 建设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总结了凉山州新闻扶贫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新闻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摘要:通过对11个凉山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调查,指出了彝区极度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 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旨在解决极度贫困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旨在解决彝区极度贫困村党的建设弱化淡 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出了把极度贫困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彝区极度贫困村“筑底强 基、凝聚民心”的党建工程,提升组织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选好配强极度贫困村基层领导班子,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 建,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和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 挑战。“太湖春晓”工程起源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核心内容由提升辅导员的岗位能力的“辅导员岗位孵化 计划”和全方位关心和帮助学生的“学生影子引领计划”组成,从全局视角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考虑,引 领学生完成自身职业规划,最终将其培养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对“太湖春晓”工程的体系建设的 分析和研究,从辅导员和学生两个角度入手,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而提出的破局良方,强调以被教育者为中心驱动 教育者的改变。因事而化,要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关切,直面热点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因时而进,要针对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 教学客观条件的时代特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势而新,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提 升大学生“四个自信”,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综合收益。“三因”论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对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增 强学生的获得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入手,列举了课程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学生 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课程之间缺乏融会贯通、学生获得感不强,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市场经济改革 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师生交流不够、教学语言没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考核 方式比较单一。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时代化的设计,人本化的定位,情景化的实践,信息化的沟通,项目化的考核, 实用化功效。
摘要:安宁河流域地处我国川滇铜矿带北部,其丰富的铜矿资源,刚好与蜀地严道铜山(今雅安荥经)对接,使得西南丝绸之路 北线“零关道”也成为一条铜矿带。“零关道”的这个特征,应不是巧合,而是铜矿资源本身能为两端迁徙的先民提供必要资源保 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安宁河流域铜业开发的扩张,还促成了西南丝绸之路北线“零关道”与南线“五尺道”的连接,将西南边 疆地区跨越金沙江进一步融合,为汉代西南夷奠定一定文明一致性基础。两汉时期安宁河流域以邛都南山和零关道铜山为代 表的铜业开发,则为汉帝国开拓和巩固西南边疆,将之初步融入华夏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金融保障。
摘要:盐亭县产盐有千年的悠久历史,驰名川北一带,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川北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之所以立足于研 究者鲜少涉及的盐亭县井盐的产销状况,意在还原民国时期井盐繁杂的生产技艺与运销形式,同时借助馆藏民国档案与相关 文献资料,呈现井盐产销中的利益博弈,并以此为基础,进而延伸至盐亭县井盐产销的地方性特质。
摘要:英雄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同时英雄烈士的名誉也关乎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共 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应有尊重和保护英雄烈士名誉的义务。《民法总则》第185条首次特别强调对英雄烈士名誉的法 律保护。在此基础上,英雄应解释为近代以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利益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并已身故的人员,烈士的认定 依现有的评定标准。应明确界定以歪曲、丑化、诋毁、否定的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的行为。在英雄烈士近亲属可提起诉讼的 基础上,赋予民政部门和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权利。
摘要:攀西地区的资源开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略西部的一个缩影,其50余年来的繁盛与沉寂,无不受到国家战略调整 的重大影响,而成为国家战略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投射,区域发展的绩效表现为地区行为主体在实践中或主动或被动响 应国家战略及其调整的结果。在新的背景之下,攀西试验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同样受到这一逻辑的支配。从历史与现实两 个维度,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而言,半个世纪之前的攀西资源开发与当前的攀西试验区在战略定位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厘清 这种差异才能确立正确的战略导向并制定可行的发展路径。
摘要:以武夷山南源岭乡村民宿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携程旅行网的顾客评价数据为样本,利用ROST CM 6内容挖掘软件,进 行评论信息提取,建立3项一级指标和13项二级指标,并将点评内容与民宿服务质量测评指标相对应,分析武夷山南源岭乡村 民宿服务质量。最后,针对服务质量的不足提出升级民宿硬件设施设备、加强民宿经营者培训等意见和建议。
摘要:诗文是地方文献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历代文人吟诵西昌的自然生态、人文风情 和社会事件的诗文进行整理,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诗文的内容特色和艺术形式,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诗文作品承载 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情操涵养、旅游经济促进和学术文献史料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当代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 探索。
摘要: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 奇诡而浪漫的佳作。艾米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多变。就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癫狂的 爱和疯狂的复仇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人性体现,同时也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摘要:“超我化暴力”构成了当代惊悚电影经典《七宗罪》的基础快感逻辑。超我化暴力使“律法”与“快感”两个原本相互对立的 实体离奇地相互混融,并由此脱离传统惊悚电影经典《惊魂记》中的病理化暴力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逾越性暴力之范畴。影片 中对超我化暴力的戏剧化描绘对“邪恶”这一永恒道德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摘要:“十分”和“十二分”是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两个近义副词,用来形容程度极深。“十二分”比“十分”的语气更 加强烈一些。关于“十分”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前贤们已有比较详细的研究。但是关于“十二分”的成词以及后期发展,前人的 研究尚少。所以,这里重点研究“十二分”的成词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比两者共时和历时上的差异。
摘要: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标注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动词+ 名词搭配错误,由于搭配的意义主要是由名词决定的,忽视或违背搭配的固定性并不影响对整个搭配意思的理解,但缺乏地道 的搭配会影响写作的准确性。对于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L1干扰是主要的原因。词语搭配运用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写作的 准确性和地道性。帮助学习者掌握搭配类型,利用语料库学习和探索搭配,能有效地解决学习者写作中词不达意的问题,提高 写作表达的准确性。
摘要:生态学和语言学相交融形成了生态语言学。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视角下,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统。借助生态语言学理论,分析与揭示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生态建构的要素——环境、资金、教材、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并 指出了相应的建构思路,以期推进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摘要::“一村一幼”是在彝区特殊背景下提出的一种解决彝区乡村儿童学前教育入园难,并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 贫难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介绍了凉山“一村一幼”开展的具体情况,2015—2016年底共开办了3 060个幼教点,提高了全州学前 教育毛入园率。但在“一村一幼”实施过程中存在幼儿家长观念落后,幼教点建设时间短、任务急、质量不高、建设经费短缺、归 属权不明,幼教点师资匮乏、缺乏专业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加强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讲活动,完善幼教点基础设施 设备,优化教学环境,重视师资培训等对策和建议。
摘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最大聚居地,受当地经济条件、教学设施、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彝族学生英语学习相 对滞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也面临着“双言现象”即彝语与中文并行的特殊问题。随着全国各地课程改革的稳健推进,少数民 族地区也紧随课改步伐,结合民族特殊开展相应改革。各方因素造成了彝族地区教学水平落后,使得当地教学难以达到课程 目标要求。鉴于此,对四川省普格县民族初级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对各年级英语老师进行访谈,发现教育环境、人文环 境、三语环境和教材固化等因素造成彝区英语教学水平落后,进而提出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和促进英 语教材本土化以促进彝区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摘要:彝族地区的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为知识认知障碍、文化情感障碍、学习反应障碍、学习环境障碍。这 些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语言文字自成体系、历史发展脉络独特、教师资源有所欠缺、学习环境不够良好。进一步而 言,就是该地区的民族区域性和经济发展滞后性导致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的障碍。而通过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引进民族文化资 源、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并最终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当地历史 教学的发展。
摘要: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凉山地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大力发展彝区学前教育。 选取凉山民族地区幼儿音乐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对当前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乐理视唱练耳、钢琴 教学、声乐教学等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摘要:影响酒店专业学生职业承诺的因素较多,着重选取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分析学生性格、实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薪 资报酬等对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习态度,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并加强学生实 习过程管理,合理安排学生工作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在校企合作上,要精选实习基地,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完善 学生实习薪酬体系等,以提高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职业承诺水平。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