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钵"活动内容涉足于木里蒙古族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现实和精神生活的多个层面,是木里蒙古族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不同于民间散在性、自发性精神信仰活动的完整规范、涉足面广、年代久远、蕴含人文价值的特点。其传承手段落后,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尚未被政府、学者、民众充分重视,传承面临困境。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加保护性投入,形成较好的政府民众双向互动机制等,有助于木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其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价值,是其得以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
摘要:文章针对立项课题,认真思考凉山乡村旅游产业化研究的思路,在明确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和途径,更进一步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在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以期对科研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
摘要:正叶俊莉,女,汉族,四川省西昌市人,出生于1973年1月,中共党员。1994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年12月被评聘为汉语言文学讲师,年12月被评聘为汉语言文学副教授,年
摘要: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摘要: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四川西昌方言中的量词问题。第一部分对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量词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二部分详细描写西昌方言量词的特殊表达方式。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归纳为(1)“A+M”、(2)“A+M+A+M”、(3)“n+M+n+M”、(4)“M+是+M”、(5)“M+打+M”、(6)“n+打+n+M”、(7)“M+把+M”、(8)“M+把”、(9)“M+把+两+M”等九种格式。
摘要: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摘要:在书面语用和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语言结果,即产生不虞现象。语言表达中,轻声、重音、停顿、声调、谐音等语音因素,都可能是不虞现象之成因。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手机短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手机短信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频率极高。从格式上看,用于手机短信的比喻既有明喻式、暗喻式、借喻式三种基本格式,又有博喻式、较喻式、反喻式、引喻式等几种变化格式。多种格式的比喻灵活运用于手机短信中,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摘要:如今现代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图像、声音和文字的有机结合使得广告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但要设计成功的广告,单靠硬件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广告的创新力、吸引力更多的来自广告语的层次,所以广告语中修辞的精心选用逐渐成为广告策划者的重要挖掘点。而本文正是就经典广告语所采用修辞格的类型进行归类整理,并探究修辞运用在广告中起到的良好效果,进而论述修辞在广告语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诗经》的篇什中包含“其”的有很多,风、雅、颂中的篇幅皆有,总计“其”字出现了542次。由于“其”字在十五国风中的出现频率为最高,共出现了230次,这对研究《诗经》中“其”字复杂的用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诗经·国风》中“其”字作代词、副词、语助词等用法。
摘要:《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词尾“然”构词数量多,活动能力强。本文通过对词尾“然”在该书中的使用,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力图勾勒出词尾“然”在该书中的运用概貌。
摘要:研究发现《红楼梦》的人名翻译有两种策略:用音译翻译姓名,用意译翻译非姓名。文字可以产生声音,文字也包含意义,可是人们听到或读到用文字表示的名和姓名时,人们只把它作为纯符号对待,不解读这个符号的文字包含的意义,只从符号的文字产生的声音和文字的外形识别人。因此音译是名和姓名唯一的翻译方法。用音译法,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非名和姓名的人名,如外号,是他人根据一个人特征或自己表达某种意义而取的别名,它的第一功能是意义的表达,第一功能不是某一个人的纯符号,因此这一类的人名用意译,也实现了奈达的“功能相当”翻译原理。
摘要:燕梦卿和林黛玉是中国小说史上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淑女形象的理想化呈现。她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以“草木”喻人,借物之高洁品质来写人之清净性情,并暗含人物的命运走向;情与礼的融合,表明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欣赏;以早逝为结局的人生命运,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的书写模式,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而不讳谈生死的写作态度则是作者肯定了死亡对美善的积极意义。
摘要:庄子在《德充符》篇中以肢体残缺者作为主角,借寓言故事阐明这些人虽形体不全却受到众人的尊敬与钦佩的原因在于内在德全。作者通过对庄子笔下“形残神全”人物的分析,探讨庄子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原因,发现庄子认为形残神全的人内在德全的观点与他在《养生主》中“缘督为经”、《人间世》中“无用为用”和《大宗师》中“安时处顺”等哲学观有着紧密联系,并对后世的中国美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要:鲁迅笔下后知后觉的阿Q荒诞、愚昧、滑稽,最善于用“精神胜利法”麻木、安慰自己,那是旧时代农民无可奈何的困顿栖身。新时期以来,城乡对立被打破,新生代农民颠覆了传统生产领域,异化生存空间。在逃离村野,又被城市所拒绝的困境中,游走在“家”的退隐与“根”的漂移的迷途,重释阿Q精神成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摘要:河流是雷平阳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诗人充分调动语言的张力,描写了不同形态下的河流景象,从各种角度展现了河流的气势美和力量美,以及河流所引发人的时间感和历史感等,使河流意象在他的诗作中呈现出多层次的艺术美感和丰富的思想内蕴。
摘要:中国的女性自古就受到男性话语的塑造,她们自身也认同并自觉担起了这种强加在她们身上的霸权话语。直到五四时期,在西方女权思潮的吹拂下,女性才意识到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凌叔华小说以其细腻、平和、不动声色的女性叙事视角,异于同时代女作家的叙事策略,为我们展现了那一时代女性如何被塑造为“女人”的事实和她们部分人的觉醒、困顿和挣扎,呈现出与五四时代精魂异构而同质的个性。
摘要:清人汪景祺,学识渊博,素有志于世,晚年投奔年羹尧,随其西征,据途中见闻,撰成《读书堂西征随笔》一书。作为清代笔记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如实记载了清前期西北战事、吏治、官员品格为人等相关事宜,为后世研究清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此书为汪氏亲历之作,在展现其文学造诣外,更多的是他仁政的治世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此点历来为学者所忽视。
摘要: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借鉴西方意象诗学的理念,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众多新颖、独特、韵味深厚的意象,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诚挚的民族情感,又融入了诗人对现代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文明复归、文化繁衍的深切关照。该文从象征意象、意识流意象、变形意象等三个方面对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现代意象进行研究。
摘要:“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使得十七世纪的文艺创作充满着冷峻与凝重的气质。本文共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诞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为出发点,对理论的内涵做全面审视,再以两部经典的作品为例进行理论的一个解读,最后对三一律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观照。
摘要:在1850年《红字》出版后,霍桑成为当时生活在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作者对象征手法的熟练使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大写字母A的多种象征意义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摘要:通过具体事例,可以发现古代公文写作在文本上用词力求准确,反对过分修辞和用典;在写作过程上强调严格保密;在写作主体上强调结合实际,立论高远,这些与现代公文写作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原则是我们现代公文写作所不具备的,如写作过程应又快又好,写作主体应有所不为,执道而行。
摘要: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党适时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网络时代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等传播新媒介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摘要: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强化国家认同的理想性动力,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现状和国际环境,我们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认同,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慎刑矜恤思想发轫于西周的“明德慎罚”思想,发展于春秋战国,其在汉代又受儒家思想与阴阳学的影响开始系统化为“德主刑辅”,延至盛唐开始成熟发展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此后宋元明清各代皆于秉承并在前人基础上各有建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慎刑矜恤思想的总结探析其现代价值。
摘要:技术侦查措施在侦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技术侦查措施的决定权,但无执行权。技术侦查措施决定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规定有违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原则,势必降低技术侦查措施的效用,难以适应职务犯罪侦查的需要。应当明确检察机关侦查权独立行使的必要性。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措施执行权不属重复建设。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进行侦查监督的理论缺乏法理依据。
摘要:收养假子的现象本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族继承思想,唐五代时期,不少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一特殊的亲缘关系来笼络人心、扩大势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收养假子之风。这种养子关系大都是因利而合,所以会引起争权夺利的争斗厮杀,但是也不乏舍身相救的忠贞之士。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关系不但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败,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加快了改朝换代的进程,又阻碍了新王朝实现大一统的步伐。
摘要:宦官在明初西北茶马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洪武八年明太祖遣内使赵成往西番市马,到洪武二十五年,司礼太监庆童和尚膳太监而聂到陕西河州、必里卫等卫市马,宦官被委以重任。由于洪武朝皇权力量强大、制度健全,宦官皆能奉公行事,且有政绩,并延续永乐、宣德时期。与英宗以后宦官大量参与茶马走私、专权干政相比,宦官在明初茶马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对于加强明王朝与西北藏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西北边疆稳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摘要:川西南杂散居藏族有不成熟的民间信仰和丰富的法器。包括象形文经书、唐卡、嘎布拉、法螺、金刚杵、法铃、皮鼓、拨浪鼓、小号、面具、五幅冠、法服等。
摘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既顺应民众期盼,又再次引起国人对教育的关注。论文认为考试是教育过程中常用的测评手段,作业是教育过程中必需的训练环节,惩戒是教育效果的必要保障,三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元素。提出教育综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改革舆论引领。
摘要:文章从师生有效对话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契合处入手,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追求有效对话的必要性,探寻师生有效对话的内涵及策略,提出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会对话、能对话:把握对话主体实际、构建对话师生关系、提升对话素养等,以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摘要:新形势下,贵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既是贵州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贵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构建贵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新的历史背景下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引导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摘要: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教师研究中的应用,教师认知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师研究范式。教师认知研究主要包括教师信念、教师知识和教师反思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正在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教师认知研究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师认知研究和师范教育发展的有效结合,将会为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现有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完善培训市场,建立起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养得到提升,能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摘要:本务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理想、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本务主要可分为学习与自我发展、行为与人际交往、奉献与社会责任三个部分,可以通过大学生入学教育、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评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途径来有效实施大学生本务教育。
摘要: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既具文化传承意义,又富经济社会价值。在分析我国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指明保护利用蚌埠地区遗址文化遗产的总体思路及具体路径,为其他同类地区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资鉴。
摘要:社区的发展与管理必须从宏观的经济社会背景着眼,从社会流动与分化的趋势着眼。社会流动与分化的加速,促进了社区的全面转型,催化了社会群体重组,产生了社区居民群体内部的冷漠、离散甚至矛盾分裂的状态,为基层社会管理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社区的整合是社会整合的缩影,也是社会整合的基石。本文以台湾地区长荣社区为例,分别从社区整合的三种类型--社会整合、系统整合与文化整合来探讨社区整合的不同途径,探索社区如何从地理的初级整合逐步上升为依靠共同利益、共同情感、共同意识的高层次整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武陵山试验区拥有生态优势,又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根据武陵山区的实际,创造性地寻求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路径。
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对目标语言的掌握能力是大学英语课堂一直面对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交际法”在一定程度上探索着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而随着“交际法”的深入应用,“舞台+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被证实对学生语言的输出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
摘要:study和learn为常见的高频词。本文利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CorpusofContemporaryAmericanEnglish对这两个词的用法,尤其是常用搭配进行了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了其典型搭配和总体使用情况,揭示了其使用规律,对语言研究和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摘要:传统的应用型本科日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严重阻碍了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从建立“视-听-说”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创新听力教学内容,革新听力教学工具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为应用型本科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改革献计献策。
摘要:徐静,女,汉族,四川省夹江县人,出生于1971年5月,中共党员。1995年7月毕业于两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1999年6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2年12月被评聘为思想政治教育讲师,2007年12月被评聘为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2013年12月被评聘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