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续高僧传》在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及文字学史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摘要:张永华,男,白族,四川省德昌县人,出生于1968年11月,中共党员,心理咨询师,四川省心理学会会员。1991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2009年10月获硕士学位;1995年12月被评聘为教育心理学讲师,2002年12月
摘要:"也"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汉语大词典》认为"也"表疑问时与表反诘、祈使一样,需有相关词语连用,今从二王杂帖来看,并非如此。
摘要: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传媒方式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际市场;并以其受众面广,表达形式多样发挥着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电影不仅在教育、娱乐等方面不断发展,其商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切都对电影的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新挑战。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因素、表达习惯、商业因素等,因此译者在翻译片名时,语境顺应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尤为重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顺应是实现理想翻译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从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着手,论述了语境顺应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功效和指导意义。
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与本族语语料库BNC为数据来源,对比分析同义词refuse与reject在频数、搭配和类联结使用方面的特征及差异。探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这组同义词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搭配词使用范围的有限性,以及搭配词出现滥用和少用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为词汇研究和同义词辨析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框架结构的内部成分和构建模式,认为构成框架的元素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形象化存在,来自于人类认知活动所产生的概念,这些元素构成的框架是一个由框定的意象图式构成的具有多重性的动态结构。由于框架是动态的,那么这种层级结构不是单一的金字塔型,而是体现出交叉与重叠的网络拓扑结构。随着动态过程的发展,原有的框架解体,又可以重构成新的框架。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框架理论及其内涵。
摘要:李白将其诗歌主张、诗学观点贯穿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本文以《李太白全集》及众家评论为基础,从李白的诗歌理想、诗歌渊源、诗歌美学、诗歌境界等方面入手,探究李白的诗学见解与主张以及在诗学批评中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
摘要:古代文学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因此必须从这两个层面去构建其教学:一方面把文学还原在历史的场境中去解读,尽可能还原古代文学以本来面目,解读其真情真意。另一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力求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东西。前一个层面是基础,后一个层面是目的,在认知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架通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历史与现代对话,以古鉴今,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最后一个年号,时间跨度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19年。文学史意义上的"建安"备受争议,迄今为止,仍无定论。本文对诸多学者的意见进行了总结梳理,也对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建安文学应该始于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止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摘要:《儒林外史》通篇充斥着真与假、穷与达、显与隐、雅与俗以及巧与拙等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同时小说在社会生活画卷的铺展上,从国家上层政治文化制度一直到底层百姓生活现状,也是无所不包。如此精彩纷繁的人物出场和丰富深刻的社会生活画卷展现,充分显示出吴敬梓在构建小说叙事时空上的巧妙艺术手法。正是这种叙事时空的巧妙构建,也使得小说在复杂繁琐的叙事过程中得以自由吞吐、容纳万象。
摘要:与正史《晋书》不同,有着大量文史材料做基础的《世说新语》亦有着小说的性质。在比较二者时,我们可以发现《世说新语》的文体有如下特征:体例清晰,分门别类;题材广泛,亦正亦谐;语言简约,意旨深远;价值取向,重人格美。
摘要:《诗品》"曹植"条里包含了其诗学理想的一些重要方面,钟嵘以对曹植五言诗歌的理想化评价实现了他的部分诗学理想。钟嵘认为诗歌的本体应该以情为命脉,"情兼雅怨",将高雅的士大夫文学和民间以悲为美的俗文学相融合;诗歌的体貌应该"风力"与"丹采"兼美,亦即把五言诗歌刚性的"质"与柔性的"文"结合在一起,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让"雅"与"怨"、"文"与"质"得到高度的统一;而具体到"雅怨"、"文质"内部,则可以发现钟嵘的诗歌批评准则:尚"雅"重"质"。
摘要:在沈从文描写湘西农村的作品中,大部分都书写健康、自然的农村生活,讴歌美好的人性。在《丈夫》中,沈从文从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穷苦人民在贫困面前的悲惨生活,在经济压迫下,男性意识的削弱造成了男性的失语以及为了生存丈夫所遭受的金钱压抑和生理压抑,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摘要:上海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外向型城市,它既向摩登的绅士淑女张开臂膀,又给传统的少爷小姐推开大门。东方蝃蝀在4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以小说集《绅士淑女图》引起关注。本文对东方蝃蝀40年代小说创作的分析,试图拂去张爱玲的遮蔽,凸显东方蝃蝀个人化的艺术嗅觉。东方蝃蝀挑选自己熟悉并易于把握的题材,偏爱上海都市婚恋的日常化叙述。都市青年男女的婚恋选择折射出中西文化的激荡和新旧生活的交替,既给人带来新的刺激与诱惑,又伴随着困惑与失落。
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朴素优美,遣词造句十分贴切准确,大量运用叠音词、双声叠韵词是文章一大突出特色。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个译本中对这些词语的翻译处理,意图探讨优秀的译文如何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摘要:《换位》是戴维.洛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校园三部曲《(换位》、《小世界》和《好工作》)中的一篇,它成功地将小说的写作技巧融入小说的创作。本文旨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分析其在题材的选取、写作技巧的使用、叙事视角的转换及结局处理的方式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摘要:发生在《跳蚤》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智斗"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对话关系,而作为这场"智斗"的见证者——"跳蚤"——则体现和强化了诗人"活在当下"的时代情绪。倘若把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互动式"对话"同贯串全诗的跳蚤意象结合起来思考,则不难发现:《跳蚤》一诗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深处互不调和的两种道德观念激烈斗争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诗人的这种灵魂双声性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
摘要:文化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人们所认同的反映其生活特色的精神内涵及其物质形式,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对文化及其发展原因和现实局限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对文化的全面把握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
摘要: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流趋势,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民营企业必须具备动态能力,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进而在国际化进程中获取持续动态的竞争优势。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动态能力与民营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提升路径。
摘要:贫困是我国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为了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启动了一系列的扶贫计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缓解。产业扶贫是近年来推行的扶贫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把政府的扶贫模式由以往"授之以鱼"转变为了"授之以渔",有利于彻底消除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但是产业扶贫政策推行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结合政府在Y村推行产业扶贫政策中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通过分析政府在Y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具体行为,试图指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以希望能对其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启示。
摘要: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本文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社区建设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并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且提出相应对策。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区管理主体单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建设支撑体系薄弱;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参与程度低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现合作治理;夯实基础建设,强化支撑体系;增强社区意识,提高公众参与。
摘要: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中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在现代化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渐在弱化,在现行养老保障制度仍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家庭代际关系变迁、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各种因素交织影响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本文以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村寨G村为例,试图探讨影响农村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对完善现行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有益启示。
摘要:未来教师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为了更充分发扬师范生教书育人的功能,不仅自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还能够对小学生、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辅导、咨询,以及具有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测量等能力。通过问卷了解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诊测能力现状,提出"儿童心理健康诊测能力"培养的建议。
摘要:意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之争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争论。争论主要围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心理的分类等方面展开。争论始于布伦塔诺对冯特心理学理论的几方误解,终而促成试图解决争论的二重心理学的产生。
摘要:文章从历史事实出发,重新考察了前苏联的成立过程,认为前苏联成立时,并未完全遵循联邦制的基本原则,从而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隐患,这不能不说是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摘要:鼎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最初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器,后来随着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生,它逐渐演变成为礼器的象征,当阶级产生和国家出现后,它又渐渐成为了国之重器。到了现代,鼎被赋予了威严、庄重、力量等新的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
摘要:通过对教师教育性质的认识,结合四川西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教师教育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有着新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现阶段的择校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择校目标单一;择校强化资源的畸形配置;助长学校的高收费和乱收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就业竞争激烈和社会用人机制单一以及政府管理消极是造成择校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优化均衡资源配置,改革评价体制、招考制度和就业制度,促进学校改造和自身建设,转变择校观念,加强政府管理和制度保障。
摘要: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影响,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许多的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本文从指导思想、教育策略、引导方法、思想观念和思政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高校也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高校贫困生呈现出一系列自有特点,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能发挥也不尽如人意。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贫困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的管理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辅助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成功之梦的职责。但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模糊、归属感欠缺、自主深造学习不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和完善,而辅导员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即"三专"队伍建设的提出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整个辅导员队伍及其相应个体的完善与提升,都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摘要:随着3G在高校校园应用,高校3G网络文化建设成为必须。与传统高校网络文化相比,高校3G网络文化有独特的自身特征和功能。高校3G网络文化建设要从精神文化入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要积极发挥制度的规范性和高校师生的主体性。
摘要: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审视高校校园文化,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校园文化,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以及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摘要: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为目标的社交网络,特别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从国外的Twitter、Facebook、MSN,到国内的实名认证的人人网、拥有庞大用户的腾讯QQ、热火兴起的微博,都是大学生们常常用到的社交网站。人们运用社交网络来维系社会实体关系、展现自我个性、表达利益诉求,随着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重要性的逐日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产生的一些影响,值得我们分析、重视。
摘要: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给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外贸实践工作、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并利用已就业学生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摘要:精细化日益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时代诉求,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福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现状,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运行过程、运行机制、运行载体、执行保障等方面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现途径,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大学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导下,建设好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有着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却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人才选拔的要求。通过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管理游戏法、案例互动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未来进入职场的竞争力。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同形异义的情况,这给外国学生学习和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美国语言学家海里斯提出的变换在中国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的分析当中,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因此,可以将变换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同形格式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本文以虚词"跟"在"N1+跟+N2+V+(NP)"格式中的用法为例,通过变换,分析"跟"字在这一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摘要:环境法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环境法学知识和外语知识并重的专业人才。然而,环境法双语教学在教材选用、教学模式选择、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环境法双语教学尚不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功能。为实现环境法双语教学目标,应该编写适合国内教学使用的环境法双语教学教材,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当延长课程课时,提前开课时间,并为加强环境法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提供课程支撑。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功能在高压的就业态势下泛化出新的内容。然而其课内实践教学现状却差强人意。健全机制保障和创新活动模式是提升其实效性的可能路径。
摘要:认知策略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讨论了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索了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方法,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发展其学习能力。
摘要:任务型教学在现代语言教学课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人们从未思索过任务型教学与英语语感的结合对英语教学是否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任务型教学与英语语感两大重要因素剖析大学三年制一年级英语听力课堂的教与学。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了认知科学。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实质:替代论、比较论和互动论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以大量的例子详细阐述了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研究对多义词和习语的影响,让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都能够在词汇习得中获益。
摘要:《一个推销员的生活》讲述了一个身体残疾、但面对困难却从不放弃的推销员的故事。本文尝试用隐喻理论等相关理论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词、句、段、篇对文章进行赏析,从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板书作用的现象,强调了板书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对几种主要板书形式运用要点的分析,就如何使板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