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云谣集·凤归云》词语的考释,纠正《敦煌歌辞总编》中的相关错误,并对《总编》中所存疑问做进一步探讨。
摘要:四川北部方言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兼类现象,本文讨论的是一词兼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中的两类或三类。
摘要:词是语言单位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它由语音、语义和形式三个部分构成,词的音变带动语义和形式的变化。彝语音变主要反映在词的音变类型和音变方式上。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经济性。因此,一直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传统的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翻译活动中,对细节的删减、遗漏或误译常导致译文语意不清、语意不全甚至语意错误,因此对细节的处理不可小视。本文以英汉翻译为例,论述翻译中细节处理的重要性。
摘要:隐性不地道现象的提出是近两年来国内不地道现象研究的新成果,该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使用中存在的一种虽带有母语痕迹但却符合二语表达规范的倾向。本文从频率、二语语言水平和母语语言体系的干涉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成因分析,指出二语和本族语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接触的词汇频率的差异造成了词汇在心理表征中联结权重的差异,引起词汇产出的选择不同,导致了二语和本族语者表达上的差异;而二语语言系统的不成熟和母语成熟语言系统的干涉共同造成了二语学习者在表达上的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
摘要:习得二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必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母语迁移。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母语的影响在第二语言的初学者阶段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研究者观察。文章阐述了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不同年龄阶段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开始学习英语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年龄阶段的人学习第二语言两种迁移都会起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通过实验和调查发现,适当的母语基础对习得第二语言相当重要,这是文章重点阐述的,同时也验证了在中国开展英语启蒙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摘要:称谓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对方不恰当的称谓而陷入尴尬的境地。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人们把称谓语划分为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本文把探讨的范围限于社交称谓语,从英汉社交称谓语的比较谈起,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称谓语的误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摘要:作为认知和交际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重新审视了语境研究。在认识论上,关联理论将语境视为一种动态的心理假设,是认知和交际的基础;在方法论上,关联理论对语境的研究从注重分析过渡到侧重综合,从描写性研究转变为解释性研究,从而引发了语境研究的范式嬗变。
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的一篇非常重要的小说。人们对于这部小说表现的道德伦理往往归结于作者所放映出来的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本文将从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道德传教—来分析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奥斯丁将道德传教这一宗教词汇借鉴到小说写作中,通过使用反复印证、福音词汇、自由间接引语和道德讨论等方法,拓展了女性小说家在道德方面的写作范畴。
摘要:《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主要作品,它塑造了一个流浪妇女的形象。在这部作品里,笛福以一个作家特有的敏锐和良知,描绘了孤独的个人在荒凉的环境中为生存而作的斗争。它不仅启发读者去思考其中的道德价值,更引发了对宗教的反思。小说中充斥着物质主义、基督教现代性、言论自由和渎神表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本文将从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两方面对基督教世俗化的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摘要:维.苏.奈保尔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研究焦点是作家的文化身份、作品的多重主题,范围则是他的几部经典作品,而对他声称的封笔之作《魔种》研究很少。《魔种》中体现出双重文化背景,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而作品中的房子和性的意象及"局外人"式的主人公等都能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最能体现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力作,其主题繁复多样。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作品,进而发现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一方面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张扬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却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以狂妄自大的态度对待自然必然招致失败。海明威生态思想的矛盾性表现了现代人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困惑。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十九世纪美国诗坛女诗人,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先驱者。本文就其诗歌特点及其诗歌作了简要分析,以期从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作品表现来为对诗人更深地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摘要:美国人伊罗生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草鞋脚》,由于各种原因,出版时已与鲁迅和茅盾的编选初衷相去甚远,以致事隔若干年后出现了试图体现原选编者意图的中文版《草鞋脚》。这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偶然发生的有趣现象,更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变迁的珍贵见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摘要:《权经》为五代冯道著,专门研究关于领导者权力的得失和运作全过程。本文从领导权力的现实要求出发,从权力的获得、权力的使用和持守、权力的丧失三个方面,归类诠释了原著的主要内容。对不适应当代价值观念和领导活动要求的观点,进行了评断,以期古为今用,对做好领导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摘要:文章基于考察人类信仰在其发展中是如何实现从宗教信仰经由科学主义的理性信仰转向建立在话语共识基础上的理性信仰的逻辑演变,以期对这种动态的流变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并力求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这个转向对现代社会信仰重构的意义,进而达至人类社会的理性交往,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紧张,走出信仰困境。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技术的价值批判和制度批判两个维度的反思,认为和谐与公正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两个显著特征,在此社会制度下,技术的合理使用才成为可能,生态危机才能够得以彻底解决。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两种科学研究方法各自特点的分析,以及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作用,最终将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与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两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果联系起来,从而达到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只有共同作用才能探索未知领域规律的认识。
摘要:民族地区积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资源,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努力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加强对外传播渠道建设,扩大传播的辐射面,提高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把民族地区真实的生存状态对外传播,引起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十分必要。
摘要:学术期刊评价对科技管理部门、文献信息机构、期刊编辑和科技工作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现状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整刊、忽略论文评价,评价体系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应建立社会科学期刊和自然科学期刊分标准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摘要:搜集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尔苏藏族文献资源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思路,对其抢救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摘要:陆机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存在尚"清"倾向。这种音"清"为美思想的产生,主要受音乐审美的历史传统与魏晋文人尚"清"的时代风尚的影响。音乐之"清"的美学蕴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音色的清亮,情感的清悲,品格的清雅,意境的清真。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最不愿触及的伤痛。2008年由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传统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的叙述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战争中的人性。本文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去把握战争中的芸芸众生,从概念化的传统集体记忆还原到真实自然的人性。对角川、唐先生、小江进行重点分析,展现中国人充满希望的抵抗和自我拯救。
摘要:彝族神话《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文化积淀厚重,内涵十分丰富,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富于诗意的珍品,世界上绝无仅有。凉山州应该科学合理地打造与石尔俄特故事相关的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服饰饮食等文化品牌,不断吸引外地游客来凉山旅游观光,推动凉山旅游文化业的发展。
摘要:支格阿鲁射日月是支格阿鲁史诗中的重要章节,由于缺乏必要的校勘和整理,在不同的彝区产生同源事件的变异流传。本文把各地版本作比较分析,展示射日月故事源与流。
摘要:彝族古典民间抒情叙事长诗《阿嫫妮惹》是民间口承口传的文本,它不仅是平面传播的文本,而且是立体运行的文化。在口头叙事的行为方式里,渗透着民众的心理,因而获得了世代传承的生命力。
摘要:本文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介绍了全会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的主要内容,如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原则方法与历史地位等等,同时结合历史与现实文章讨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思想理论对今天社会的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和谐构建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要:"机器是不可以被骗的"是基于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引起了就机器是否可以被骗的肯定论和否定论的无意义的长期争论,进而强化了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其作用也随着国外计算机诈骗罪立法和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而消失,而利用传统的标准完全可以区分盗窃和诈骗,即行为人取得财产是否由能够处分财产的人因为受骗并基于由被骗所致的认识错误而作出的处分行为所致,因而应该立即抛弃这一观点。
摘要:抓典型作为一项领导方法和艺术手法,已经辐射到各行各业,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工作方法,被广泛提倡和推广。从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上讲,抓典型涉及到的不仅仅是领导方法和艺术问题,而是逻辑推理、科学方法问题,这里的"抓"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过程是复杂的、结论是或然的,一但抓错典型,得出的结论就可能起误导作用。本文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研究抓典型,旨为抓典型方法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必备制度。我国唯有结合国情,在加强立法、执法等法制建设的同时,深层改造政治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趋于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西部偏远山区小学教师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636名西部偏远山区小学教师测查。结果:西部偏远山区小学教师(1)成就动机水平有性别差异;(2)心理健康现状不佳,各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3)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就动机有显著相关;(4)恐怖对成就动机总分有显著的预测效果,抑郁对追求成功倾向有一定的预测效果,恐怖、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对回避失败有预测效果。结论:西部偏远山区小学教师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有相关。
摘要:高师教育实习工作是一项主要由实习生、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和来自高校的带队教师组成的多维、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三个组成部分必须科学合理配备,实现有效指导;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实习效率;保持有机联系,完成实习目标。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道德日益衰落、价值混乱的状况,传统的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在价值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学校的德育要帮助学生学会价值澄清的方法,学会道德推理和作出负责任的决定,使学生从价值观混乱中解脱出来,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对转型期我国学校德育摆脱困境,构建德育新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课程应通过加强"五能"(专业基础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以达到优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目的。
摘要: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分成学习小组,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参与,相互合作,各自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能动性,相互依赖,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发现各自的优缺点,不断地取长补短,使之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时间有限,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因此课外英语阅读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笔者对湖南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英语阅读存在许多问题。鉴于对问题的分析,本文着重探索了提高课外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如提出了增加词汇量,激发学生课外英语阅读兴趣,利用现代设备,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适度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等课外英语阅读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英语写作训练模式的弊端,继而以语言的输入输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读促写的英语写作训练模式,并分析了它的优点以及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方面。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本文从它在课内课外的具体应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摘要: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语文教学的专业人员,因此课程设计应兼顾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对教师在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为切入点,针对中学语文对古典诗词教学的要求,探讨大学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力求在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有效的链接。
摘要:彝族预科生英语表达困难,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语音基础差、语言储备不足。针对这个症结,我们建议从语音练习着手,分阶段实施口语教学,采取控制性口头表达和自主性口头表达相结合的方式,让彝族预科生掌握一定的外语口头交际策略,从而解决彝族预科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而无法表达自己思想的困难。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班主任应该在关心贫困生、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心理训练这四个方面创新工作内容,策划班级活动,培养"四有"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四川边远地区高校学生性知识缺乏,制约着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与学校性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性教育模式滞后、性教育内容狭隘、处理学生性问题方法失当等因素密切相关。
摘要: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摘要:大学一年级是从中学到大学的全面过渡阶段,深入开展大一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本文从大一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研究其思想特点,探讨存在的思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摘要:11月12日下午,我校召开了《西昌学院学报》编委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保护期刊版权"。学校党委书记张克蒂,党委副书记、院长夏明忠,党委副书记吴昊,副院长景志明、陈小虎、胡金朝,正院级调研员杨正勇、副厅级调研员罗明星,
摘要:2010年11月1日,“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版权保护论坛”在中国·成都召开,国内部分高校、省属社科院负责人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相关人员出席了论坛。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及数字化传播与版权保护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如下共识: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