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昌学院彝文系由于学科与专业方向比较单一,教师学历和职称虽然较高,但是管理人员缺乏,结构不尽合理,生源不断扩大但是素质较低,学生毕业去向相对集中。作为具有相对自主权与管理权的二级办学部门,需要根据部门实际,以事业汇聚人心,形成与自己系部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系部可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由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教学模式的变化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师范双语教学在学科专业、教学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应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双语多能的建设人才。
摘要:支格阿鲁文化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格阿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支格阿鲁文化建设要从支格阿鲁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建设、支格阿鲁资料建设、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支格阿鲁文化人文景观建设、支格阿鲁影视文化建设、支格阿鲁文化宣传、支格阿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来建设。
摘要:《支格阿龙》与《玛纳斯》作为彝族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都在本民族民众中广为传诵,各自均已成为南北英雄史诗的典范,也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两部史诗发掘、整理和研究情况的比较,目前《支格阿龙》史诗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还无法与《玛纳斯》史诗相提并论。
摘要:从古到今彝族有一种比较科学的有生必有死的生死自然观。反映在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丧葬习俗有着水葬习俗和土葬习俗反映,而没有火葬的形式。这与近现代彝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差异。支格阿鲁文化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彝族哭唱追悼言辞。
摘要:支格阿鲁文化反映的道德观念是古代彝族社会那种人类原本的公共的粗略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不是反映阶级社会那种以家支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彝族内部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伦理道德条款。支格阿鲁文化里的伦理道德观念具体有勇敢正义、善良助人、尊老爱幼、敬重妇女、礼貌谦逊等美德和重义轻利观念。
摘要:古往今来,人类,无论何种民族,何种种族,都会因为性别差异造成性别分工,享有性别特权。而女性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享有的特权常常被消解和忽略,甚至是被限制和被压抑的。《妈妈的女儿》作为一部奴隶社会制度下彝族妇女吟唱不幸和凄凉身世的民间诗歌,让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其背后所深藏的彝族传统社会性别观以及社会性别特权的表现。
摘要:古彝文献《玛牧特依》蕴涵着丰富的幼教思想,是指导彝族传统家庭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经典著作。书中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儿童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提倡早期教育、依龄施教和学以致用,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幼教理念,至今对彝族社会家庭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
摘要:量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系一些语种的特有词类,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个性,普遍运用量词已成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特点。量词是汉语中运用比较灵活的一类词,其中又以物量词最为突出,本文在选取大量古今诗歌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了诗歌语体中的物量词的几种超常搭配形式以及语用效果,以期在诗歌教学与阅读鉴赏中能领真情、悟真意。
摘要: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把握词汇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内涵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两种语言间词汇的文化差异,即1.所指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2.所指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3.只在一种语言中独有的文化词汇。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时主要采用1.移译;2.音译;3.音译加注;4.意译这四种方法来处理。
摘要: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综合前贤时哲对联绵词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其研究状况,分析语言学界对联绵词的分类情况,并归纳出界定联绵词的标准。同时就语法学、词汇学界对联绵词的研究作些介绍。
摘要:《汉语大词典》当补收"看笑声"和"响快"二词,并给"恭敬"增加义项。本文提供现代汉语方言和历代文献两方面的证据。
摘要:刘勰的文学思想,渊源于群经,宗经思想是贯穿《文心雕龙》的一条大动脉。"宗"与"经"的字义与"经"名的由来隐含了"宗经"的基本要求与意义,刘勰对"经"的态度与认识,源于儒家传统,他奉孔子删述之六经为正典,处处推崇备至,并总结五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依经树则,为作文效法之圭臬。
摘要:本文从意识层次和需要层次的角度来谈阿Q的人格构成,以文本为依据进行充分例证,分析说明阿Q意识活动的表现方式、所处状态、运行方向、终极结局和警示意义,这对我们深层次地探索造成阿Q悲剧性的人生结局和我们今天如何调整自己实现自我,将有重要的启迪。
摘要:《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畸人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残疾人;二类是心理变形的疯子。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有这两类畸人形象,可看作是对《庄子》中畸人形象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文化意义等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本文试图从记述对象身份、事件选取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将桐城派文章与《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进行比较,揭示了桐城文章虽对《史记》有所继承,但却体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阐明桐城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在整个有清一代成为文坛盟主的原因。
摘要:文学批评的评价制度是文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制度下建立起文学批评的评价制度、评价体制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学的健康发展。针对多种形式的评价制度的设立是尤为必要的,但是目前评价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评价制度存在一些制度化和体制化的弊端,需要通过进行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来解决,并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摘要: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摘要:人居迁移,独立、单一的文化体逐渐消融,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融合与文化失落。各个原本独立、完整、清晰的文化体也在经历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强弱斗争。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奈保尔,以非洲为主题,在《河湾》中对各种不同形式文化的碰撞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探索。
摘要:《儿女英雄传》讲述了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一夫双美"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十三妹,集"儿女真情"、"英雄至性"于一身,作出了种种侠义之举;而男主人公安骥却几乎毫无作为,仅止于被动地接受女性的付出,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女强男弱"的两性格局。这与西方同类叙事文学中的两性格局大相径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者的创作心态,并借助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中"女强男弱"格局产生的原因。
摘要:《诗经》写到"裘"的诗歌共有9篇,《诗经》中的这些"裘"既是蔽体、保暖之衣,又是身份、地位之象征,还是文化人格之体现。以裘为衣是对上古衣皮风俗的继承;裘为身份、地位之象征,其成因则可追溯到图腾崇拜;羔羊比德,"羔裘豹饰",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人格的体现。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文化的结构性变革,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动首次运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中国文化,试图在西学与中学的相互关系中构建崭新的伦理觉悟。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不可能是简单的中西互换,而必须尊重文化的差异与传承,在差异中寻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本文试图从胡适先生的思想中寻求这种转换的证据以及方法。
摘要:改革以来,由于制度不完善,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等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市场初次分配、政府主导的再分配以及社会第三次分配等领域深化改革,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充分就业、规范税收体系、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等手段,实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吴晗先生对明史的研究硕果累累,其成果侧重于对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尤其是对朱元璋加强中央绝对权威、对知识分子思想控制、巩固军权及评价朱元璋方面,更为细致入微。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许多方面沿用至今。
摘要:海德格尔思想的意图在于探讨人类所遗忘的"思",追问存在的思,澄清事物遮蔽的解蔽之思。澄明就是揭示遮蔽到无蔽的转换之思,在此转换过程中,就有对事物的由"显"入"隐"、由"隐"入"显"的思。本文着重探讨事物解蔽之中所谓的"隐"与"显"之思,尤其是"隐"时之"凸显"。
摘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又必须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本文分析了现今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试图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支撑体系。
摘要:一般认为,在宗教背景观照下西方社会在死亡观上具有浓厚的彼岸性,因而轻视现世向往死后的超验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因而刻意于生命的存留和现实生活的经营。但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以中外抒情诗为例,在死亡观上西方社会不仅有宗教上的感悟,也有哲学上的思考,中国传统社会不仅有儒家的慷慨,也有道家的逍遥。而两者都具备的则是对人伦亲情的悼念与缅怀。
摘要:"市民社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初步发展,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共和体制下的城邦公民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思想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从"市民社会"一词的起源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各自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来探讨和把握古典市民社会的特性。
摘要:近年来,因产品缺陷引起消费者人身、财产的严重损害所导致的纠纷不断增多,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由来已久,并发展为一项相对完善且日趋成熟的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摘要:长期以来,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的证据调查权无法得到保障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新律师法虽然对辩护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是司法实践中却呈现出新的困境,使得修订法律的立法本意无法得到实现,如何进一步完善辩护律师的证据调查权便成为当务之急。
摘要:中小股东是相对于大股东而言的在公司法上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小股东们在公司的权利配置和构架中属于弱势群体。随着公司发展的这一两百年来,公司中的大股东们滥用其优势地位,压制中小股东,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正常的保障。所以各国的公司法都在力图制定一部全面保护中小股东的法律,而如何保障以及如何完善这些制度便成了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的焦点问题。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高科技含量和人才上。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转变高等教育的观念,大力开展与知识经济时代想适应的开放式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关键是要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突破口。
摘要:性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的必修课,而在我国性教育的开展还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无论是家长、社会还是学校,都"谈性色变",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问卷随机调查,进一步探讨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就没有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作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庞大、项目众多、成效显著、影响广泛。社会和公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广泛,要实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仍需在加强组织建设、项目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入思考和持续创新。
摘要:在研究高校德育共性的基础上,应努力探索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德育的个性。探索高等美术院校德育建设,既要关注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要注重分析其德育的校园内部环境建设,注重和谐德育环境的构建和和谐德育环境中人的主体性因素。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重要环节。当前高师生存在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力差等弊端,加强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建构将教师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统一规划、系统组织实施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是培养基础教育新型教师的有效形式。
摘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分析当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积极的、健康的、有鲜明特色的、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高校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文字学是学习汉语的根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化繁为简,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有完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掌握有关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学好传统文字学无疑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文字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既是动态助词又是语气词,常常附着于其他词后,而其用法也非常灵活,可在句中,亦可在句末。虽为一虚词,但在成句表意方面却不可小视。本文专就该词的语法意义及使用进行探讨。
摘要:《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综合性很强的实用课程。然而,目前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却基本上是静止的、僵硬的,很难适应这门课程特点,从而也不能够适应社会对外贸专门人才的需要。对其现有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使之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英语学习中模仿翻译是翻译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模仿翻译水平的高低也是学生翻译技能的反映。为此本文从模仿翻译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培养学生模仿翻译的方法、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了如何在《新编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专科学生的模仿翻译能力。
摘要: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我院近年来也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宗旨是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这些举措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展望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摘要:贾樟柯将自己的目光落到草根阶层,恒定地关注与记录这一特殊人群的喜怒哀乐。利用符号学的方法将贾樟柯电影进行细化,分解成草根符号加以研究。从而,贯穿贾樟柯电影始终的草根符号群体的电影画像系列,也成就了贾氏风格。贾樟柯电影的特殊之处正是在于始终将草根符号纳入到自己的电影视野之中进行表现与描述。
摘要:本文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简要阐述了流行舞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的现状。结合流行舞的基本特性、发展趋势及对流行舞教学现状的思考,论述了对流行舞教学发展的基本构想和具体措施,从而展望了流行舞蹈发展的前景。
摘要:何刚,男,彝族,四川喜德人,生于1966年,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硕士研究生,教授,西昌学院彝文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理事,四川省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凉山州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当代彝文文选》主持人。
摘要:沙马打各,男,彝族,生于1966年,彝语言文学教授。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彝学会常务理事。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彝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