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梦琐言》为唐五代时的一部史料笔记,口语色彩浓厚,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宝贵语料。本文通过从语义、词性、词序等方面考察《北梦琐言》中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情况,以展现联合式复音词在唐五代的发展特点。
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出发,运用语言接触理论和语音学的一般知识对泰语中英语音译借词送气辅音对译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一种语言在吸收引进外来语词汇时,总会用自身的音位系统去匹配其所借语言的音位系统并加以修改,使之与自身的发音习惯保持一致。
摘要: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摘要:在《喊山》中,红霞的人生面临着真实的生存困境甚至使她不能正常地活着,然而悲惨的人生际遇并没有窒息她美好的人性。在抗争命运的过程中,红霞总是不忘记感恩并坚守着善良的本性,特别是面对金钱的冷静与理智让人钦佩不已。
摘要:在繁花似锦的词学世界里,出现了众多妖娆娇媚的女性形象。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类——侯门思妇、民间女子和歌妓舞女,她们成为众多词家笔下咏之不尽的对象。欧阳修的词作虽然不多,但是他笔下的女性却涵盖了上述的所有形象,并且呈现出雍容华贵、娇声憨态、烟视媚行的各种不同的美学特征。
摘要: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四大爱情神话传说,讲述了非常经典的爱情悲剧,塑造了系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织女、祝英台、孟姜女和白素贞这四个人物形象,隐含着人类共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寄托。这一母题贯穿着逐渐演变成型的爱情故事文本。
摘要:“姑恶”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小说中大量存在,“姑恶”成为重要的文学母题。在性别理论观照下,“姑恶”叙事虽然有明显的性别语法,但与西方女性主义所提示的“妖魔化” 女性有所不同,“姑恶”所表征的婆媳性别关系具有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性。一方面,婆媳关系是父权性别机制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代行父权的母权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姑恶”主题表征,建构着父权机制之下的姑贤媳孝性别理想。
摘要:从新闻写作文学化的理论来源着手,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内容及演变过程;同时结合新闻事业发展之实际,指出新闻写作的文学化是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分析了文学化手法在新闻中实际运用的可行性,指出了这一手法相比其他文体的优势及其存在的局限与问题。
摘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既不是原文的解放者,也不是原文作者的奴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正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最大限度满足译文读者期待,以及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最佳调节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待之间的关系。
摘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摘要:文学成之为文学是因其具有审美功能,在读者脑海中激起鲜明的艺术形象,评价文学翻译时应考虑作者和译文及读者的能动接受。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读者接受对评价诗歌、散文及小说等文学翻译的重要作用。
摘要: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通过毕生的教育实践,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就孔子治学之道、教育纲领、大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和教育之道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大学之道的思考,使当今大学能够在社会的急功近利中始终坚守其道。
摘要:一直以来,无论是一般公民还是学术界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观点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曲解,原本具有的积极意义非但没得到体现,反而成了大众批判的观点。本文拟以中庸思想对"学而优则仕"观点进行忠实解读,以挖掘其对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摘要: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强调命题与事实的符合关系,认为事实是由亲知材料构成。本文结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分析,揭示了传统符合论真理观在符合对象的寻找、逻辑推导的作用、知识的传承等方面的理论缺陷。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农民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面临着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标本兼治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只有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能顺利完成。农民工最终必将转变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
摘要:民主党派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主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而高校又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集中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民主管理的现实需要。
摘要: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长期以来弱化和忽视了社会服务职能,造成政府大量越位、缺位、错位,必须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念改造政府,建设一个全新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以及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的政府行政理念、行政体制、行政流程等的全面重塑。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全国人民在汶川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用事实诠释了抗震精神的时代内涵。随着抗震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必将大力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造出更大的精神财富。
摘要: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城市对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观赏的主要客体,还是旅游网络的中心枢纽。因此,我们应重视并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
摘要:计划外用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他们的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众所周知,陈独秀、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西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不是全盘西化论者,在他们的西化思想中,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此,本文将他们的西化观略作分析。
摘要:随着合同实践的深化,英美法系国家率先以判例的形式创造了预期违约制度,大陆法系国家在其成文法中也逐渐形成了类似于预期违约的规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集两大法系之大成,将预期违约分为预期非根本违约和预期根本违约。我国《合同法》中建立的预期违约制度尚存有体系安排不合理、构成要件不明确、判断标准不具体、救济方法不完备等问题和不足,有必要通过学习CISG对之加以完善。
摘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处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研究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凸显的法律问题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作出描述、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摘要:彝族在千百年历史中,形成了以德古调解为主,吉尔吉铁会、蒙格会、神明裁判和冤家械斗为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具有非诉讼性、血缘性、神秘性和权威性特点的纠纷解决机制,对维护彝族社会的稳定和传承彝族法文化,起过积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价值。
摘要: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样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虚词,没有具体的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但不论是彝语还是汉语,这两个词又都非常重要,一旦与其它词或词组结合后,就产生语法意义。本文将举例说明现代凉山彝语中"sinip"一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和"的几种语法意义,即"sinip"除了我们平常了解的跟汉语"和"一样可以作连词外,还可以作结构助词,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作介词。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新方案"实施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的对策。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风险无时不在。而我国高校管理系统理论中还没有真正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风险识别、分析及评价的机制和模式。本文采取灰色评价理论构建数学模型,从风险影响程度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单个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实例验证使之成为具体可操作的系统模式。
摘要:本文从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提出教育策略要注意把握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注重审美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幼儿的主导性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审美能力;对幼儿进行专门的美育训练,实现"以美育美"和"以美育人",以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
摘要: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探索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影响着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及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等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摘要:几年前,"大学生不是人才"一语,彻底粉碎了大学生们几十年来的"骄子"梦,引起了社会各界不大不小的振荡。振荡之余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思考怎样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人才,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摘要:2005年,教育部提出普通高校招生要实施"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招生工作的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准确把握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内涵,如何有效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值得深讨。
摘要:师德建设应该进一步深入改进,为此,理论上要合理定位,标准上要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方法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成效来鉴别师德建设的得失,从而提高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和性质问题。外国人学习语言,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各有各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把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摘要:SWOT分析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营销学的分析方法,本文将借助这种分析方法,从内外部不同角度就高校旅游学科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并对构建旅游学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和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英语教学已经日益成为家长、教师的迫切愿望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存在着"仓促上马,研究不够"的状况,整个教学都呈现出不成熟的现象,过程也充满各种问题和困难。本文拟从我国幼儿园英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办法做一些探讨。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了教学的重心所在。在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会引起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本文分析了自主学习中教师的特点,指出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角色不仅没有改变,还有所增强;然而教师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增加对学生在策略上的指导来达到自己权威角色的树立。这一观点对于增强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有重要的意义,它最终有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摘要:影响边远地区高校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设备、教材等,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对这些地区的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和推进大学英语改革有重要意义。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由于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有可能产生文化休克。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缺失往往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并对课程作一些改革。
摘要:作为英语学习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语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各级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的语音存在很多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形成一定的阻碍。因而,突破英语语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作者结合个人在大学语音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体会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语音问题不容忽视。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彝族学生的母语彝语语法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重要位置,并就此得出了彝英语法对比分析对彝族中学生的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能预测彝族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两种教学模式:对比分析模式和错误分析模式,并把其应用于彝族学生的英语语法的课堂教学和测试中。
摘要:如何在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中学新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最具实践性、自主性和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大有可为。而创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则是实现作文育人目标的关键。创设作文育人环境,一是应当致力于目标的建设,注重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二是需要对整个环境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三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只要从人的发展出发,创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育人环境,做到人文素质培养和学科素质培养相结合,就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文学艺术在青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人绝句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多样的创作技巧、声辞俱美的艺术形式对当代高中学生有着引领的作用。不仅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对培养其阅读鉴赏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唐人绝句,营造良好的审美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摘要:形式美是一个在艺术创作中倍受争议的话题,如果对它持否定的态度,其显然是违背审美价值属性的。本文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对形式美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了形式美的形态和特征的客观存在性,旨在肯定形式美的审美的价值意义,对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观念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摘要:本文是基于一例摩梭文化田野调查中发现的个案,通过观察一户摩梭家庭卖房和重建的过程以及引发的反应,解析事件所透露出的信息的文化意义,从而指出在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唤起文化自觉的紧迫性和重要作用,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初步建议。
摘要:不确定性是音乐的根本美学属性之一,存在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当中,音乐创作亦不例外。音乐创作的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独特的认识方式带来的不确定性;二、创作主体内在情感的不确定性;三、创作过程具有的不确定性。
摘要: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经历了唐代楷书的高峰期后,到了宋代在行书上有了更大的创新,书风也由唐代的"尚法"转为"尚意"。尤其是"宋四家"在这个转变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米芾身为四家之一,集古出新,高举张扬个性的大旗,他的书法艺术观个性鲜明,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