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表达诉求、发泄情绪、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的新情况给高校学 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以实际案例为 据,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高校学生工作者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和思路。
摘要:以西昌学院“一类模式”民族预科学生管理为例,分析了这部分学生在出勤、课堂纪律、学风、喝酒、晚归、卫生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并根据问卷、约谈、试点等获得的调研数据,重点论述了其中的两点原因:在自我标准显著低于管理标准的情况下, “一类模式”民族预科学生较多地以自我标准为主要参照标准,而未充分接纳吸收管理者要求的标准;缺少明确、具体、高远的 近远期目标。针对这两个原因,结合管理实际,提出树立双层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引入“慎独”思想三点建议,希望对“一类模 式”民族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摘要:在大陆称为动画、动漫,而在台湾通常称数位媒体。人才培养是发展中国动漫产业的根本。为了深入了解台湾高校数位媒体 教学的模式,通过台湾所有艺术类高校以分类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主要从教育体系、设计、信息传播三类高校分别选取一所高校为 代表,以动画专业教学目标、课程、师资的优势及现存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台湾高校数位媒体教学的利弊,并思考如何借鉴其 成功的经验,发展中国高校的动漫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本质优良、专业技能扎实的复合型高素质动画人才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文化典籍浩繁;阅读经典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诵读本土文化经典意义重大。西 昌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学经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促成了西昌本土文化的繁荣。开展本土文化经典诵读实践, 需要开展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把诵读活动引入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努力搭就平台拓宽渠道。
摘要:英文书法技能训练是学生从事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文书法水平的现状调查,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英 文书法水平。
摘要:会议口译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口译的标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口译的“忠实”到底是应该忠实于字 词层面的言语还是语用层面的语言,是口译人员必须认清的一大基本问题。从政协发言人的一个“任性”发言出发,借用语用 标记值理论,说明语用层面的对等应该是口译人员遵循的最高标准。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摘要: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摘要:作为彝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民间故事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至今还具有积 极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彝族民间故事是提升大众道德素质的思想宝库、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的经典教材、陶冶大众 情操的精神养分、提高艺术创作水平的可贵参考、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厚土壤。作为具有不可再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彝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既是国家战略、社会需要、学生诉求,也是学 校的使命与挑战,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选择。西昌学院自2006 年以来就应用型办学进行了10 余年的探索与实 践,立足校情,坚持办学定位的区域性、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015 年成为四川省惟一一 所公办本科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根据10 余年的实践,着重介绍了“一个推进、两个定位、三个改变、四个减少、五个增 加”的转型思路和具体作法
摘要: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的支撑条件。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教育参与度越来越高,由于知识生产 的分工与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势在必行。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既要服务地方,还要做到国 际化,即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办学资源的国际化。
摘要:重视和善于做群众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 验,主要体现为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取看得见的利益、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依靠群众和教育 群众相结合四个方面。21 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工作环境复杂化、工作主体年轻化、 工作对象多元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在总结群众工作历史经验、分析群众工作新特点的基础上,把历史经验 与当前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有效开展当前的群众工作。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以理论与实践即知行关系为中心,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 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以及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相互关系等重大哲学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推动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积极推 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学习、发展、践行毛泽东思想实践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理论武装;时代价值
摘要:在改革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针对大学生的思想 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的恰当使用,更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此原则拥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 据,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符合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利益诉求。但是一些高校在运用此原则时存在着顾此失彼,不能兼顾的问 题。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原则的有机结合,既要合理使用物质激励,又要防止使用过量,应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 主的方针。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好物质利益原则,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公益等网络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逐步占据了当 代大学生的课堂和生活时空,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着微领域不可控带来的新挑战。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 要的作用,它引领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靠拢。“微时代”,学会更好地发挥榜样教育 的作用,灵活运用榜样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培养大学生榜样意识、先锋作用、模范带头 的时代使命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建大学生思想价值体系的重要保障,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 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从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打造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加强辅导员队伍 建设这三方面着手,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工作重心转移, 方法手段单一且落后,教师人格养成的后现代嬗变,市场本位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地位嬗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就必 须进行观念创新,以高校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充分占领网络制高点,注重实效,以机制构建和路 径创新为核心,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摘要: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较少。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 习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因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性学习的实效性。
摘要: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探究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 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而教师则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收集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得 出结论,解决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正确的理论认识,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摘要:人的存在是一种以否定对象、肯定自身为主要形式的矛盾存在,人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和设定自我,对象化 是人之存在的根本形式,其中对象性思维是对象化的静态表现,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则是对象化的动 态内涵
摘要: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 的原因在于以西方哲学理论模式为标准,衡量并排斥中国哲学。以傅斯年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 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哲学”这一“属”之下的“种”,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 又有其独特意蕴。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 基础上,注重跨文化比较视域中中西方哲学的会通。
摘要: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革命过程中一次重要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举行了四次纪念活 动。在革命初期,孙中山着重强调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党人勇于牺牲的精神。随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 想体系的不断完善,孙中山先生将三民主义与黄花岗起义纪念相联系,赋予黄花岗起义新的内涵。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纪 念呈现出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
摘要:嘉庆元年(1796)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使得“康乾盛世”走向穷途末路,嘉庆受禅继位以后,乾隆仍以太上皇之名训政,朝 中和珅擅权,朝外匪患蔓延。面对清王朝中衰的局面以及川楚教乱愈演愈烈的态势,嘉庆皇帝势必要进行一番革新才能挽救 清廷的颓势。可以说嘉庆亲政之后在吏治、军事和方略上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对于成功镇压白莲教起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 且对清朝中后期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要:司马迁眼中的循吏是指那些能谨守法度,忠于职守,顺应自然,崇尚无为而治的官员。史公对于历史人物是否适用类传 有特殊要求,即该人物的主要事迹须符合类传人物所具有的共性。《史记》作循吏传不录本朝人物实属偶然,而非传统史家所谓 史公借写史以“刺汉”。
摘要:涉外保证合同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涉外保证主要表现为对外保证。涉外保证合同具有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纠 纷解决机制的多样性、我国外汇管制强制性等特点,这使得研究涉外保证合同具有必要性。但是由于我国涉外保证定义的不 明确和涉外保证法律适用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实践中的涉外保证合同效力纠纷解决途径各不一致。为了减少涉外保证合同纠 纷的同案不同判,有必要完善现行涉外保证合同效力的法律规定,确认个人对外担保的合法性,统一涉外保证纠纷的解决机 制,促进涉外保证的和谐发展。
摘要:《和田于氏传记》是维吾尔族作家写作和汉译的一篇纪实文学,其中不光蕴含了很多二十世纪前期和田地区的社会状 况,包括当时和田的统治者、和田的汉人类型、维汉民族关系、维汉教育方法,也蕴含了很多民族交融的思想,比如学习当地语 言、归信当地宗教、和当地姑娘通婚、孩子成为当地人等等。这些史实和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促进当今新疆的 民族团结、降低宗教极端势力影响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值得留意和研究。
摘要:秦汉作为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规模宏伟、装饰奢华,象征着 帝国的权威和财富。这些特征对世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知识分子的“天下”理想中。而重视个人容 止,则成为汉末魏晋“人的自觉”的前奏。通过梳理文献记载中的秦汉园林景观,分析秦汉园林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风尚 和思想观念,探析其形成因素和影响,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士人思想状况有重要意义。
摘要:《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因素研究是从近30 年开始的,主要表现在对小说中的道教文化语境、小说对待道教的态度、艺术手 法上对道教的体现、九天玄女的原型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等方面。比较诸说,可以发现《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因素研究尚未取 得较统一的结论,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把探索的钥匙,对小说的道教思想进行分类,并从文本结构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不 仅有助于多角度了解小说主旨,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处事原则、心灵诉求等方面皆起到规正作用。
摘要:《珊瑚钩诗话》是宋代文人张表臣的代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对其诗话做过较为中肯的评述,且所论多为合 理,指出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之时也有所忽略,导致该评述在阐释《珊瑚钩诗话》 之时,存在些许遗漏之处,具体表现在所论诗话的卷次,作者姓名,所论杜甫诗、杜牧诗,以及与张表臣交游等方面,现将其一一 进行辨析,并加以补充和说明,以求能够提供些许张表臣个人生平及交游的材料
摘要:《蜀山剑侠传》是还珠楼主李寿民创作的一部具有仙侠气质的剑侠小说,着重演绎的是剑侠伏魔卫道、济世度人的故事。 虽弥漫着馥郁的浪漫神话气息,却非完全意义上的向壁虚构之作。此不仅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更在于其所预 设的空间结构形态尚未脱离人间现世的羁绊,即文本设置的是仙凡共冶的平面格局,人间/剑侠世界共存于同一苍穹之下。凡 人、剑侠亦是在此平面格局的穿梭中,勾勒出一幅幅问道、外修、得道的生命运行轨迹图。
摘要:徽州自古以来是竹枝词的高产区,其中涉及徽商妇的笔墨不在少数。通过对清代徽州竹枝词中有关徽商妇的内容进行 提取分析,透过竹枝词这一文学载体从新婚燕尔之喜、翘首盼归之悲和攻苦茹酸之累三个方面探寻了徽商妇的真实生活境遇: 在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合谋下,处于从属地位并默默付出
摘要:神话和传说是虚构的,但其并非虚妄。从不同文化的神话和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群体之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 而现代人不仅要求获得产品的物质效能,而且迫切要求满足心理需求。本文通过对比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圣经故事、希腊神话 传说和中国神话传说,分析其在叙事结构、主题侧重、人物塑造和与外来神话融合程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文化心理差异,并将之与 跨文化营销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探寻出对商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指导策略,帮助企业适应不断加深的经济全球化。
摘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巧妙地通过设定饥饿艺术表演这一荒诞情节,暗含了艺术创作 中两对无法回避和调和的矛盾:一是用饥饿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寓示艺术和“物”的矛盾,二是用饥饿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寓示 艺术和大众的矛盾。由此表达了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努力,也是卡夫卡创作生涯的写照。《饥饿艺术家》因此可 看作是一部卡夫卡人生的寓言。
摘要:目前,跨学科性研究成为当代语用学的一种新进路,具有学科互涉融合化、解释趋向认知化与研究范式复杂化等特征,对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摘要:抗战时期建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七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剧艺社在成立的几年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充分体现爱国主 义、民族平等、学生自治、民主自由等特征的社团活动,不仅对推动全民抗战思想的传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抨击国民党 当局的专制独裁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中国高校引进并实践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等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剧艺社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无论是对于当时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是现当代的高校改革,都有 着深刻的学习借鉴意义。
摘要:近年来,国际国内反恐形势严峻,恐怖主义有向高等院校蔓延的趋势,大学校园作为人群较为集中、防范能力相对较弱的 场所,极易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因此对大学生防恐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对大学生防恐 意识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防恐意识和防范恐怖主义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摘要:霁虹是一位在金沙江畔长大的彝族青年诗人,面对全球化语境,仍坚守着乡土的那份本真,将饱蘸情感的笔触深入到魂牵梦萦的乡土家园,试图为诗歌寻找一片新的文化精神生存空间。因此,诗人在回归与守成的同时,带着深切的焦虑与期盼进行着变构、整合和提升,意欲在“文化裂谷”处完成彝、汉文化的接轨。这种对乡土文化精神的掘取无疑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重感,但是,在语言传达上,也留下了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摘要:马德清的文学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体验生命、感悟民族精神的过程。从诗歌到散文创作的改变,无疑是一种将民族、历史、文化和个人的生命理念统一在一个中间状态的清醒坐标点。
摘要:《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作,文学史上一直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的小说进行阐释。当我们重新进入《生死场》的文本世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与所谓的文学史阐释之间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萧红对于女性身份过分关注,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书写。在小说的书写过程当中,她对男性的权力话语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重新进行文本的阅读,并进而对萧红的文学史评价作新的梳理和阐释,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必要。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大部分以抒情诗歌为主,不仅对新英格兰地区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进行了描写,更为主要的是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摘取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论,以对其诗歌的了解和更深的分析奠定基础。
摘要:海明威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独特,既简洁、凝炼,充分体现了他的“冰山”写作原则,又含蓄深厚,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色彩。本文以《A Day's Wait》为例,剖析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
摘要:海明威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独特,既简洁、凝炼,充分体现了他的“冰山”写作原则,又含蓄深厚,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色彩。本文以《A Day's Wait》为例,剖析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
摘要:美国诗人西奥多·瑞特基对自然怀有真挚的爱。他的许多诗篇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感受。《夜旅》是瑞特基最优秀的诗作之一,它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从行驶中的列车卧铺上看到的自然景色。不过,这不仅仅是一首自然景物诗,它体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在文学与网络、泛文化与纯文学等研究语境的争论中漂移无根。本文综述了当下网络文学研究的定位,认为网络文学研究应该避开纯文学之争,在学科间性中研究其文学和文化因素。
摘要:《孜孜尼乍》是一部广泛流传在大小凉山以神话故事为基础的、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彝族毕摩咒鬼经书,经书内容和叙述方面独具文学特色。本文从其中所透射出来的怪异之处入手进行探讨,以求对其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摘要:通过对网络语言语体特征和特点的分析,阐述和解释当代社会语言中网络语言的价值和前景。
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存在。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融入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
摘要:本文收集凉山谚语,并且分类列出。
摘要:转折句式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过前人的研究往往仅从语义上入手,较为笼统,本文以相关语用学知识为指导,考察了《全宋词》四川词人作品中的推理转折句,分析了此类转折句的构成、分类、及语用特点,我们发现这类句式与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分析时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边远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利于边远民族地区的高校找准自己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和自己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适合边远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范畴中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成员处于中心地位,有的成员处于边缘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成员就是范畴中的原型。语法范畴同样是原型范畴,体现着原型效应。将原型理论运用到语法教学中可有效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情绪。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的各种非语言因素,尤其强调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摘要:英语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石,但掌握较多的英语词汇让很多学习者感到头痛。采取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英语词汇的效率。
摘要:近年来,英语课堂学生人数过多是国内高校一个普遍现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很多大学引入了交际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的是,交际教学法注重教授一门语言的真正价值,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交流。然而,对于老师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的确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怎样组织一堂交际教学课呢?围绕这个问题,本文从分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课堂上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介绍,并且详细地阐述了每个方面在交际教学法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醒广大教师应扬长避短,从而更为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摘要:传统党报的办报观念,视党报为宣传工具。新闻就是宣传,长期的宣传便形成了一种新闻写作模式,常常把重大的事实、新闻细节、新闻人物给下意识地埋葬了。好的新闻作品,需要追求新闻的视觉化与听觉化,让读者有亲临感,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对新闻“三贴近”的要求,传递出新闻主管部门改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现状的良好愿望。面对激变的媒介环境提出的挑战,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从满足最广大的公众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为复兴传统的主流媒体开辟一条新路。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从哲学角度、政治经济学角度、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理性地认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并指出了其特点和现实意义。
摘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三进"工作的核心和宗旨是"进头脑",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增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从高校教学实际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两大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主攻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搞清楚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摘要: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从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出发,我们应该扬弃传统义利观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的价值观念,以推进现代化过程;但另一方面,限制现代化的负面效应的历史难题又要求我们正视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规范功能,并努力实现这种传统的精神资源在保证现代化过程健康发展中所可能具有的作用。对传统价值体系中义利观念的双重转换,既可视为现代化过程对传统义利观的历史洗礼,又可看作是传统义利观向现代化过程的渗入,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历史意蕴则是重建合理性。
摘要:从卫生服务的成本核算与定价、疾病负担与生命质量的测算、健康经济学技术分析方法的改进以及健康投资主体的微观化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健康经济研究领域的潜在问题。
摘要:窜货是市场营销中常见的问题。营销人员内部窜货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就窜货的种类,营销人员内部窜货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摘要:若干的实证研究表明,NGO主要有三大资金来源:一是政府的投入,二是会费及服务收费,三是社会捐赠。本文主要对其中之一的社会捐赠进行论述,首先对我国NGO获取社会捐赠不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促进社会捐赠的一些措施,以此来促进NGO的发展。
摘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内外部的均衡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运用于我国当前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了当前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并且阐释了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效应.
摘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根本要求。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受规模、财力、人力等限制,其内部控制机构(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因此,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避繁就简、避虛务实,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和财产保全控制。
摘要:大师和大气是最能形象地描绘现代大学外在特征的两个词语,也应当是新建本科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无论如何定位、以何为特色,对大师和大气的追求将是新建本科大学向真正的大学迈进的前提、基础和标志。有大师、有大楼、有大气,上下齐心、师生奋进,假以时日,虽新建院校,亦会有大成,会有一流大学。
摘要:尔苏人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1981年划归藏族,他们自称尔苏人。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族源、语言、文字、民间歇谣、社会文化特点等为起点,对尔苏人的人文类型作一初步考察。
摘要: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不同的。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形成性(过程)考核是远程教育中的一部分,结合实践,本文就考核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摘要:在中国,父母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个“好孩子”,很少有人看到“好孩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导致这种心理问题的家庭社会因素。本文通过一个前来咨询的“好孩子”的案例,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这种“好孩子”心理问题的现象、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摘要: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是指彝族地区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凉山地区则特指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前的彝族的家庭教育。彝族的家庭教育的产生是彝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具有阶层性,等级性、早期性的显著特点,既注重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又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摘要:目前,中学物理教师学历教育已基本完成,继续教育已转向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为了使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框架。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州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而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职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大基地建设、开辟新的引进途径和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为我州职业教育建设一支能适应21世纪职教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摘要:自贡市盐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文革”前、“文革”期间和“文革”后。各阶段均产生了一批不同形式的盐业职业学校;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教育政策的影响,各阶段的盐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学校性质、办学规模与效益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从199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准备,试点实验,目前全国正步入推广阶段。在看到新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绩时,也应该关注新课程改革给许多教师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教师由于其所处环境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限制,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本文就试从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成因和对策着手进行阐述。
摘要:教师的爱是教育的纽带,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失败的教育。爱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陶冶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呼吁我们的老师多给学生一点微笑、鼓励、关心、温馨,少一点责骂、批评、惩罚、冷漠。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了近代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脉络。根据查阅的大量资料,对近代时期学位制度发展的历程、演变原因、影响等做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剖析、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近代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是在西方学位制度的影响下经过融合和吸收,逐渐本土化发展起来的,为我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完善及成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摘要:各高校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就业岗位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四个方面是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为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以考核高校工作的覆盖范围力度越来越大,对各高校的办学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理性思考这一问题将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它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摘要:丁利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1月出生,管理学教授。1981年1月毕业于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经系。现任西昌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带头人。从教以来,主要担任《农村经济管理学》、
摘要:阿牛木支,男,彝族,中共党员,1967年3月出生,四川喜德县人。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民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分配到喜德县红莫中学任教。1994年9月调西昌师专工作。1999年6月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数学系。2001至2002年在四川师范大学访学。分别于1999、2002年两次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历任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西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传真:0834-2580091 E-mail:xcc2580091@163.com
版权所有: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