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动能支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结晶和宝贵经验,围绕“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可行”三重维度对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支撑、作用机理和实践进路作出了科学回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承载阈值的批判和超越,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和满足构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通过设置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划定升级发展体系,因地制宜转换发展理念阐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机理;通过高质量党建、优化核心要素、全方位综合改革夯实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致力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机制动能,有助于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命题提出以来,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杨丹
生产力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首先表现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
生产力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共同进步的物质基础,但其本身绝非最终目的。尽管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突破了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的禁锢,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弊端表现为生产垄断的无序竞争和剩余价值的无度争夺,蒙蔽了劳动群众的双眼。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以其野蛮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囿于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资产阶级不可能主动打破有利于自身的制度,反而会利用自身所占据的物质条件和政治优势形成维护当前制度的强大顽固势力。资本主义语境下的生产力更倾向于一种“政治力”,从单一的维度去理解和把握生产力,企图霸占生产力,这就滞后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前景的认知,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推动了生产方式、产业体系、要素配置、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承载阈值,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悖论的新形态。一是突破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割裂状态以及劳动异化的资本主义逻辑,实现了三者优化组合的跃升。二是克服了单纯追求GDP量的增长的资本主义陷阱,以“以新促质”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三是摒弃了固守原有制度和体制机制的资本主义限度,积极接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此逻辑下,党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靠的是改革开
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当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蓄能自身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纵然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清晰、前景无量,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着若干困境,需要在体制机制上给予完善和健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片“深水区”和一块“硬骨头”,需要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论,整体把握并正确处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首要的就是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思维观和发展观的突破,重新设置了发展目标、划定了发展体系、转换了发展理念,稳中求进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求快”到“求好”的转变。毛泽东曾强调工业化的重大意义:“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创新与升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赋能效果的指标,共同划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因地制宜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者的结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来增进民生福祉,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根本保证。健全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党的领导应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党中央统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协调推进。各级党委要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条件和特点,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党组织引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第二,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领导干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领导干部的“新质化”。因此,全面深化党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化,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加强任期考核等,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让“有位”的领导干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作为。
第三,全面深化政治监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清障护航。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就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监督的智能化和精确化,下大功夫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坚持反腐败就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责任落实落细,加大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制度,以全面有效的监督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确保各类决策落实见效。
第四,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全党必须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切实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搞虚功、不做表面文章。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领,下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谋篇布局,不断攻坚克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第一,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纵深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创造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工具。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道:“劳动工具是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尺度”“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第三,全面深化产业体系改革,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新的产业基础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优化资金运作和监控管理机制,建立运营数据基地,推进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集群化。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生态、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健全重大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抓紧健全提升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进一步保障产业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的全面升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发挥其牵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与发展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第三,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并且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通过不断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才能超越传统发展阈值,在高质量发展、创新升级和因地制宜的架构下,对标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把握好立与破、新与旧、同与异的关系,才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展现战略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既要有耐心,又要有决心,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讲究方法策略。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和思想变革,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需要统筹谋划,进一步推进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4-12-05].https://www.12371.cn/2024/02/01/ARTI1706757756489793.shtml.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百度学术]
杨丹辉.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J].人民论坛,2024(10):19-23. [百度学术]
杨东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24(6):6-7. [百度学术]
龚晓莺,严宇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思路及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4(4):19-26+172. [百度学术]
杨宜勇,黄燕芬.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系[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4,9(5):14-18. [百度学术]
韩喜平.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先立后破”方法论[J].人民论坛,2024(10):15-18. [百度学术]
任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J].国家治理,2024(11):30-35. [百度学术]
李军鹏.改革系统集成:理论意蕴与推进路径[J].国家治理,2024(11):36-43.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百度学术]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管智超,付敏杰,杨巨声.新质生产力研究进展与进路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3):125-138. [百度学术]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百度学术]
郑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百度学术]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百度学术]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百度学术]
惟创新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N].新华日报,2014-01-21(A06). [百度学术]
李传兵,任平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理阐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2):39-47.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百度学术]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百度学术]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百度学术]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百度学术]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