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青年“断亲”现象透视及其引导  PDF

  • 胡启明
  • 靳铭

中图分类号: C913.5C913.1

最近更新:2025-02-11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5.01.009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现代社会因多重利益因子驱动、社会生育环境变迁、代际物理距离增加及多元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的亲缘关系逐渐被边缘化,亲情文化逐渐流失,导致了“断亲”这一社会现象,进而影响着传统亲情文化的传承,亲情价值的认同、家庭关系的和谐等。“断亲”具有亲情文化衰弱、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弱化及亲情价值认同异化的表征。为营造良好的亲情社会环境,消除“断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家庭及个人要从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强化舆论引导、传播集体主义文化、重构青年亲情价值观等多个角度共同发力,引导“断亲”青年回归亲情“温床”。

青年“断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广泛热议。亲情文化连接着家族血脉、承载着伦理道德、促进着社会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轻一代与亲戚关系的疏离,亲情文化的传承链条正逐渐被打断,亲情文化逐渐流失进而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1]。了解青年“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强化传统亲情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亲情凝聚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现象表征:审视青年“断亲”现象

“断亲”一词源于社会学,它是指人疏于与亲戚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且其主体大多集中于“90”“0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这类青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与亲戚间几乎无任何联系,即使在重大节日期间也不愿主动走亲访友,甚至出现排斥心理,表现出抵抗传统“血亲社交”的决绝性。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2]。“断亲”主要表现为青年群体对传统亲情文化的漠视,与血亲间的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弱化及亲情价值认同逐渐异化。

(一) 亲情文化衰弱日增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3]。家庭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延续与传承的内核。传统社会,家庭文化作为主导的价值理念,强调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倡导成员间相互关爱扶持的亲友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快,大宗族模式被冲散,个体本位在家庭结构中凸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冷淡,对亲情间的情感认同及维护也随之减弱,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与亲情文化的传承因此面临着挑战。植根于中国传统亲情文化中的走亲习俗,其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凝聚亲情共识,涵养家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人们在走亲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情感距离,也让亲情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然而近年来,每逢春节之际,“如何避免尴尬走亲”“过年如何说服父母不走亲戚”等词条成为当代青年频繁讨论的话题。当代青年不愿走亲的意愿越来越强,即使随父母被迫走亲,趋于表面的走亲形式也难以触动真正的亲情交流。走亲访友变得不再频繁与深入,亲情观念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淡化,传统习俗因此受到冲击,进而影响着传统亲情文化的延续。一种文化的消亡,先是文化的内质空洞化,后是文化形式结构的消解。“断亲”现象的不断加剧,不仅表现出对维护亲缘关系的无心,也凸显出对亲情文化的淡漠,这就造成了“亲”文化的内质空洞,也正是亲情文化影响力衰弱的表现。“断亲”现象的出现,使人们维护亲情的意识愈发薄弱,进一步削弱了亲情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传统亲情文化也面临着被漠视的风险。

(二) 亲缘关系淡化愈显

在传统社会中,亲缘关系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基础而建立和联结起来的联系与互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市场经济体制缺失,很多家庭都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的资源。通过扩大家庭规模来抵御社会风险[

2]。家族关系网作为家庭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屏障,以此来牵动着家族内各家庭之间的联系与互助,亲缘关系的黏合性自然就更高。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加速,人们不再依托家族或宗族来抵御生产低下带来的资源风险,导致核心家庭与宗族家庭之间的联系大为减少,亲缘关系也在时代的变革中逐渐淡化。同时随着“互联网妈妈”媒介形象在短视频中走红,“电子爸妈”“养儿式养宠”等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中的兴起,以网络为依托的“云陪伴”逐渐成为当代青年亲缘情感寄托的重塑,冲淡了传统的亲缘关系。虚拟的情感载体解构了当代青年传统的亲缘互动模式,他们不再依托传统亲缘关系来提供情感慰藉,致使他们与亲戚之间在生活中鲜有往来。青年群体与亲戚之间的交往模式逐渐从上一代的主动变化为新一代的被动交往,他们不仅排斥与亲戚们的日常交往,甚至对于重大节日中的“被动交往”也十分抵触,青年群体的亲缘互动也逐渐呈现出被消解的趋势,进而亲缘关系也在寥寥可数的往来中逐步淡化。

(三) 人际关系弱化渐重

“断亲”现象所致使的人际关系间的疏离不仅限于家庭内部,同样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社交圈内其他关系的质量和深度,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弱化,导致了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紧张状态。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人情往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际关系网络和世俗化的能力与个人发展紧密相关。著名管理学家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曾指明,“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揭示了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基于传统社会中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的构建主要依托于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人情往来及人际关系较为稳定。随着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的不断提高,打破了以血缘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局面。人际关系的构建开始趋于自发性,然而随着“断亲”现象的加剧,推动着当代青年自主摒弃传统以亲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模式也逐渐从“以家为重”走向“个体为本”,从“相互依存”走向“自主独立”。“断亲”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冷漠,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我空间的追求而忽视与他人建立深厚情感联系的重要性,削弱了当代青年线下的“社交体力”。当前愈发多的青年将自己的MBTI(性格测试)标榜为“i人”(内向型人格),而“社交恐惧症”也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的“流行病”,这正是当代青年人际交往活力衰退、人际关系弱化的深刻呈现。

(四) 亲情价值认同异化趋深

在传统社会,受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及封闭性居住模式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受到“人伦规范”约束,宗族中成员更加注重亲情的培养和维系,在知孝明悌、五伦五常等准则下不断巩固彼此间的亲情价值认同,在宗亲互助中深化亲情价值认同。然而进入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随之改变,形成了新的居住模式和社区结构,人们不再依靠传统聚居的方式获得个人的生存成本。且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个体价值观的转变,当代青年更专注于个体的生活与发展,而忽视对亲情关系的维护,亲情氛围逐渐变得冷淡。根据“青春浙江”面向近万名“90后”“00后”发布《关于年轻人“断亲”现象》调查问卷所显示,45.34%的年轻人认为走亲访友没有必要,50.8%年轻人与亲戚沟通联系的频率越来越低,49.2%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找亲戚[

5]。当代青年对亲属关系的情感日益淡化、亲属关系互动频率减少,“亲而不熟”的发展趋势模糊了亲属在个体生活中的存在[6],进而亲情价值认同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也愈发多元,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个体价值观的转变,亲戚间三观的不合以及家庭观念冲突等价值认知差异,也逐渐成为青年群体对亲情产生摒弃态度的重要原因。当代青年自我实现意识愈显,主张对个体利益的维护,甚至因为亲属关系无利用价值或者有价值但自己利用不上而选择断[6],对传统的亲情价值认同也逐渐产生了质疑和异化。

追本溯源:透视青年“断亲”现象

新时代加强对亲缘关系的认同,破解青年“断亲”现象,离不开对该现象的深刻剖析,正确认识青年群体“断亲”现象产生的根源,廓清真正的亲缘关系,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正确价值遵循。

(一) 多重利益因子冲突诱发亲情疏离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501。人和人关系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而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利益分子。随着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的持续演变,利益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亲情之[8]。以经济利益因子和负性攀比因子引发的冲突正逐渐成为当代青年疏离亲情的关键。从经济利益引发的冲突来看,亲友之间为争夺财产分配而促使亲情关系恶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个人利益被放大,亲情关系被弱化,当亲友之间因财产问题产生矛盾时,缺失的信任感就会加剧亲情关系的疏离。同时在经济实力雄厚的亲属关系中,由于其拥有充沛的社会资源和经济支持能提供相应的便利与保障,人们便会倾向于对该类亲属关系的维护,相反则依附性就会减弱。在此过程中亲属关系逐渐被利益关系所掩盖,极端功利主义和亲属关系物质化在亲属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逐渐凸显,将亲情和感情置于次要地位,削弱了亲属关系的情感纽带,亲属关系也在利益往来中逐渐异化。

亲属文化失和衍生出的负性攀比因子也逐渐成为当前引发亲情疏离的导火索。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优质资源的竞争愈发激烈,人们间的内卷和攀比心理也随之加重。负性攀比问题的不断衍化,使其在网络上的讨论与关注也随之扩大,近年来每逢过年期间关于如何应对亲戚盘问的相关话题便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逐渐衍生出“已读乱回”“废话文学”式的回应技巧。这种回应技巧的核心在于针对跨越边界的敏感性问题,例如收入、婚姻、职业等,被询问者以幽默的方式掌握话语主动权,转移话题焦点,实则是当代青年一种娱乐化和幽默化的自我防御机制。当代长辈打着关心的旗号对学业、事业的过度追问,使得亲戚间的交往更趋向于关于成就的较量。亲戚间的盲目攀比增加了当代青年的排斥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内群体逐步表现出外群体的攀比、排斥、嘲讽等,就更易把亲缘关系推动到边缘化的境界。

(二) 生育环境变迁显著加剧亲缘断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激增,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982年我国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少生优生。受该政策的影响,我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独生子女占据了人口结构的主流,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之外的亲属群体随之缩减,使得这类群体的亲戚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形态变[

9],传统的大家庭结构正逐渐解体,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变,迎来了少子化、核心化、分散化的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的转变也对当代青年的亲缘网络和社交圈层产生了相应的影响,由于家庭结构的少子化和亲戚规模小型化趋势,使得当代青年的青年亲缘网络变得相对狭窄,减少了与亲缘关系的日常互动,匮乏的亲情体验也致使其与家人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

当代社会中,城市化推动、社交媒介进步、趣缘勃兴等因[

10],推动着人们的社交圈层不再局限于亲缘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趣缘、业缘等因素上。当代青年与亲缘关系之间的共情经历逐渐减少,彼此间缺乏共同话题与兴趣点,致使青年一代在与亲缘关系交往时常常感到尴尬与不适,难以融入亲近的家庭氛围,增加了亲情间的隔离感。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一词,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11]。在此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而亲属关系则围绕该中心散开。费孝通把亲缘关系比喻成波纹,波纹的远近反映了亲属关系的远近,波纹越远,感情越淡。纵观现代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生育率持续降低,少子化现象日益突出,也使亲属网络的波纹数量不断变少,让原本应该更具黏性的亲戚关系急速淡化,并逐渐出现了“亲不过二代”的紧缩化形态的亲戚关[2]

(三) 代际物理距离增加引发亲情隔离

对于传统乡村社会,乡村终究是封闭的,是一个循环而[

12]。近距离的居住环境,使得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网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分散化趋势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脱离相对静态的乡村而涌入高度流动的现代社[9]。从乡村的角度来看,为寻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家庭父母开始外出务工,人口的流动导致“空巢家庭”成为乡村家庭结构中的主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依恋关系断裂,感情交流匮乏,从小缺失的关爱,使得他们逐渐疏离亲情。当农村的主力军由年轻人变为老人与孩子时,亲戚之间的联系和走动自然就变少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得以迅速升级。新职业群体的不断涌现,为青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作机会与生活选择。面对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多数青年劳动者主动涌入大城市中寻求发展,使原本居村的生活模式被冲散,亲友之间的密集交往也随之减弱。空间距离上的“脱嵌”从时间与空间上抑制了青年走亲互动的频率,物理距离增加,致使当代青年更依赖于便捷化的电话、视频等形式联络,现实生活中与亲戚间的密切交往却日朘月减,进一步加剧了青年群体的“断亲”现象。“社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人们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的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了当代青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2]39。他们的感情需求不再依靠于传统的亲缘关系来满足,而是依靠朋友同学关系来填补,极大地减弱了亲情归属感与依赖感,让亲属关系变得更具隔离感。

(四) 虚拟网络环境致使亲情认知背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交平台、新媒体等产物的应运而生,也使网络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跨越时空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也正是如此,互联网充斥着各种思潮,舆论的多元化使得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Z世代青年群体”,其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过多的接触碎片化信息使其逐步形成了片面思维加强,而逻辑思维减弱的趋势。由于青年思维的不成熟性,极易把不同群体发表的片面观点加入自己的经验中去,形成思维的片面化,而忽视从整体出发用系统的逻辑思维来分析事物。

“断亲”现象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当代青年往往受到网络上片面信息的误导,而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产生误解或排斥,造成亲情认知的背离。在当今网络思潮多元震荡的环境下,青年难免陷入思想混沌和价值迷茫的状态中,这就致使当附有偏离亲情价值的舆论或信息盛行时,思想还未坚定成熟的青年极易产生情感认同,亲情观念的碎片化信息和亲情疏离的情绪化舆论就会致使这些青年忽视整体的思考和判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亲情价值偏离。同时在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推动下,以网络为当代青年情感需求表达与满足的主阵地代替了传统以亲缘关系为核心的情感援助。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青年的情感诉求逐渐转向虚拟空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情感交流模式,并衍生出青年“搭子社交”“情感树洞”等新型网络情感依托形式。当代青年过度依赖网络满足情感需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亲缘关系所带来的情感慰藉,体现出对亲情价值认知的淡漠与背离。网络在给青年群体提供情感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其在现实世界中与亲缘关系的脱离。依靠网络社会为基础的人际依存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亲情,使家庭与亲情逐渐在网络的海洋中开始迷失,让本应亲近的亲缘关系变得更加冷淡。

(五) 西方个体主义激发亲情认同悖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

13]。各种社会思潮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当代青年在自身发展中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和家庭的联结,淡化家庭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进而逐渐淡漠亲情。个体主义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性、自主性和个体权利优先性的一种价值观。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及文艺复兴的影响,个体主义逐步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中不乏附着个体主义思潮的大量西方影视作品的传入。这些影视作品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推崇对个体主义价值的追寻,将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家庭观,对中国社会朴素的亲缘情感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直以来,中国亲缘关系深受儒家伦理纲常文化的影响,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集体主义观念,主张个人与家庭的整体性,重视家国情怀。然而,随着西方个体主义思潮的渗入,集体主义的价值在当代青年的认知中逐渐退化而个体主义观念却日益兴起。青年群体开始忽视亲缘关系中集体价值的体现,愈发看重个人价值在亲缘关系中的地位,甚至出现“功利主义”“极端主义”的倾向,家庭共同体观念不再普遍认同,逐渐衍生出家庭个体化现象。受个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相对于“耕读传家”的传统家族为上观念,当代青年过于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追求个体的自我表达与个性化发展。西方个体主义思潮在亲缘关系中的异化使得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亲情观的认知出现偏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群体对传统亲缘关系的认知与珍视,从而导致其对亲情价值认同出现悖离,“断亲”现象产生。

四重路径:青年“断亲”现象的正向引导

亲缘关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年“断亲”现象的正向引导需要营造浓郁的亲情文化氛围,传播孝亲文化,强化青年的亲情文化认同,引导“断亲”青年回归亲情。

(一) 一固: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筑牢亲情文化主阵地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

14]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5]。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化环境中,家庭始终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与塑造的场所。因此家庭教育一直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破解“断亲”现象,家庭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以增强青年的亲情认同感,牢牢筑牢涵养亲情文化的主阵地。

一方面要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亲情教育引导,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念。亲情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要注重家庭美德的传承建设,重视亲情教育。因此家长要加强对青年亲情观念的普及,加强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学习,深入研读代表红色家风家训的著作,让积极正向的亲情价值观念在青年中扎根。家庭中的长者也应树立标杆,将正向的亲情价值观身体力行地传承给年轻一代,让青年一代沐浴于高度的亲情认同当中,以加强家庭凝聚力。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营造浓厚的亲缘环境,以传统文化习俗为主要抓手,将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内容融入家庭生活之中,引导青年增强对亲情的认同感,促使其将亲情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另一方面要理解代际差异,构建起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以“60”“70”后为主的父母一代,思想观念烙印着传统社会的印记,这就与现代开放思想产生了冲突,形成了与青年群体两种不同圈层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当代青年对亲缘关系的理想图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服从和依赖模式,而是更加渴望建立起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因此在与青年交往过程中,长辈要考虑代际隔膜,以更为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面对亲子关系的构建。同时,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主体性和选择权,避免陷入“过度嵌入”的教育误区,深入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避免用强制性的教育模式约束子女,注重情感教育,倾听子女的情感诉求,以建立起更为亲密和谐的亲缘关系。

(二) 二导: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奏响亲情文化主旋律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盛行,新媒体平台不仅是当下青年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由于网络舆论的自发性、匿名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容易造成群体极化效应,使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夹带个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认知,造成情绪化言论盛行,从而影响到价值观还未成熟的青年。为抑制“断亲”的消极传播,主流媒体应当主动促进新时代孝亲文化传播,奏响亲情文化主旋律。

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加大对舆论走向的把控。在网络舆论不断传播的“大漩涡”中,主流媒体要强化其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味地追求“眼球经济”,将流量视为决定舆论方向的主导因素,更不应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放任舆论的偏激和失序。主流媒体要肩负起“引流责任”,通过加大流量投入积极传播亲情文化的正面信息,坚守并弘扬亲情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固守亲情文化的传播阵地,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冲洗”背离亲情价值的消极舆论。同时,主流媒体还应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针对“断亲”现象的青年群体,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结合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手段,准确把握其心理特点和网络行为模式,制定更为精准的舆论引导策略。以青年群体更易接受的方式传达正面信息,引导其理性看待“断亲”现象,加大对亲情价值观积极方面的引导及传播,营造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利用算法优化,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将传播亲情文化的主旋律融入大数据的推荐池当中,让主流亲情文化在网民的头脑中扎根。主流媒体可以加大对亲情纪录片、微电影等能够展示亲情力量的相关内容的推送供给,让当代青年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可以深刻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从而加强青年对亲情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传播。媒体可以用令人动情的亲情案例,亲情故事等内容感召青年,引发其对亲情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导其关注和珍视亲情,促进社会亲情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主流媒体还可以加强亲情教育宣传,将专家宣讲栏目引入算法推荐过程中,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念,重拾对亲情的珍重与认同。

(三) 三融:集体主义融入亲情教育,把握亲情文化主脉络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会与家庭及个人都应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近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利己主义”思想对青年亲情观的再塑,使得当代青年群体在维系亲缘关系中常常奉行“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表现为强调个体自由而忽视群体亲情,这不仅削弱了家庭凝聚力,也对亲情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造成了阻碍。因此社会要弘扬集体主义文化,科学把握集体主义文化内核,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其在青年群体中的文化普适性。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脉络,引领亲情教育重视集体利益,增强亲情价值凝聚力。

一方面要把集体主义文化精神融入家庭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当中。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7]571。因此,社会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推动集体主义文化建设,使集体主义文化精神在社会中传播开来。社会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集体活动,使人们在共同的目标与行动中感受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各大社会组织的宣传教育,引导当代青年认识到集体主义文化对于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性,进而使青年在行为和思想上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共同发展。同时家庭作为与青年沟通的主阵地,也应重视集体主义文化的培养和传播,强化对当代青年家庭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温床,使家庭成员树立起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社会要积极塑造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亲情人文环境,增强亲情凝聚力。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形成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森”“民齐者强”“万夫一力”等充分彰显集体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孕育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凸显家国情怀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关宣传部门要始终以这些优秀的家国文化为主要抓手,加强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教育,尤其是与亲情教育的有机融合。深刻挖掘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并与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有效整合,着力渲染以集体主义文化为核心的亲情氛围,使得当代青年在良好的亲情环境中强化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更好地推崇集体主义亲情观念。

(四) 四守:重构青年亲情价值观念,恪守亲情文化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6]。守住与铸牢青年人的价值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点,而重构青年亲情价值观则是青年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目前,由于“泛娱乐化”的网络环境致使当代青年往往忽视了亲情的真正价值,而让一些扭曲的亲情观念趁机泛滥,因此政府和社会要积极重构青年亲情价值观,提高亲情价值认同感,恪守亲情文化主基调。

一方面全社会要重视青年价值观塑造工作。积极重构青年亲情价值观,推进社会主流亲情文化走向健康化、正向化,让涉及孝亲文化的主题议题变得温暖活泼,提高青年群体对社会亲情价值的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亲情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应当重塑传统亲情文化,将传统亲情文化中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糟粕”加以剔除,将优秀的成分汲取出来融入新时代亲情文化的道德建设中。社会应注重提高亲情文化的当代普适性,最大化提高青年人对亲情文化的认同。媒体应加大对主流亲情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将富含亲情文化内容的文化以青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重构当代青年的亲情价值观,提高其亲情价值认同,进而于全社会中营造和谐温馨的亲情氛围。

另一方面社会要冲洗亲情“亚文化”的不良影响,引导对青年亲情价值观的重塑。青年群体的“断亲”现象植根于“泛娱乐化”的虚拟有害土壤之中,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亚文化”,其中不乏一些扭曲的亲情观念对青年的亲情价值观造成冲击。如新媒体场域下关于亲情文化中存在的“酒桌文化”“封建家长式教育观”“金钱至上的亲友观”等非主流社交文化。政府应该加大对不良“亚文化”的把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扭曲亲情价值观的内容,从根源遏制背离主流亲情价值观的信息传播。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亲情“亚文化”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政府也应加大资金的支持,设立亲情文化推广基金,资助相关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亲情教育活动。鼓励创新性的亲情文化传播方式,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亲情观念,重构当代青年的亲情价值观。在当代“断亲”潮中,青年只有重构亲情价值观,不断提高亲情价值认同,持续弘扬亲情文化的主旋律,才能使“断亲”青年回归亲情“温床”,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百度学术] 

2

胡小武,韩天泽.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J].中国青年研究,2022(5):37-43. [百度学术] 

3

孔子,孟子.论语·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238. [百度学术] 

4

邵冲.管理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55. [百度学术] 

5

冲上热搜!这届年轻人,正在集体“断亲”?[EB/OL].(2023-11-30)[2024-11-18].https://mp.weixin.qq.com/s/-awUiNDYeQQvGrz1-L4c8g. [百度学术] 

6

于志强. 中国式断亲:当代亲属关系的演变与生活模式重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 94-104. [百度学术]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8

何君安,刘文瑞.权力、利益、亲情的冲突与嵌合:再论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J].青海社会科学,2013(3):111-116. [百度学术] 

9

顾家宁.传统:断裂抑或重构——年轻人“断亲”的背后[J].天府新论,2024(3):19-23. [百度学术] 

10

罗雁飞,叶林园. “00后”网络世代的社交:网络圈子的依赖和血缘圈的疏离[J].中国传媒科技, 2023(1): 31-36. [百度学术] 

1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 [百度学术] 

12

叶中华,魏玉君.再看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J].公共管理评论,2016:146-153. [百度学术] 

13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9. [百度学术] 

14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6-10(01). [百度学术] 

15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2(01). [百度学术]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