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交叠影响域理论审视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当前家校社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协同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发展、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主体缺乏有效统整和主体缺乏有效沟通与对话、协同育人机制协同效果不明显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协同主体多方参与意识不足、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保障机制不到位。据此,从顶层设计、家校成长共同体、责任分工协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改变现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
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包括三个关键实体的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家校社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能实现1+1+1>3的育人成效。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都要参与和担负起教育的职责,在紧密合作下共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发
交叠影响域理论由美国乔伊斯·爱普斯坦提出,其核心是“关怀”,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作用,它们共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交叠影响,这进一步拓展了家长参与的范围,从传统的家庭和学校领域扩展到社会领

图1 交叠影响域理论外部模型
交叠影响域理论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是相互交织、重叠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任何一个个体或组织的行动都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与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行为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交叠影响网络。
现有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找到成因并思考解决之道,对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功能各异且缺一不可,因此提升协同育人的意识对协同育人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然而,长久以来,因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领域在协同育人意识上存在差异,使得三者间协作培养的共识显得尤为薄弱。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全部的教育责任,由此缺乏对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即便有部分家长表现出一定的参与意愿,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缺乏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他们的参与方式单一,参与效果不佳。有些学校对家校社合作的意义了解尚欠深入,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导致家校合作呈现出形式主义的特征。此外,在社区层面,尽管已建立了一定的制度,由于协同育人机制尚显不足,社区自认为涉及的工作事务繁杂,缺乏时间关注学校的教育事宜,导致其难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
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协同参与在育人活动中构成了实践的基础,三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对育人活动的最终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三方育人主体对各自的角色定位尚不清晰。家庭环境主体面临的挑战在于其角色定位模糊、责任边界不清,这使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得不到重视。部分教育者将本应由他们承担的任务转嫁给家长,例如作业的批改和设计等,此举不仅增加了家长的压力,还抑制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在学校环境中,主体育人角色的偏离表现在教师可能忽略学生在道德与社会性方面的成长,片面强调学业成绩的方式忽略了教育的综合性,致使学校失去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核心作用,同时也造成了家庭、学校与社会在育人方面的脱节。社会场域中主体育人角色的边缘化现象体现为育人主体在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同时社区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未能主动与学校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导致社会场域主体育人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感不强,无法向学校与家庭场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角色定位不明确的现象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产生了消极影响,进而妨碍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沟通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起点。从核心内容和实施手段的角度来看,沟通均展现出其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在构建中小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三方协同参与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从而确保了这一机制的有效建立,而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则是重要前提保
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法规保障、资金投入保障、组织管理保障、监督评估保障。为了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的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中小学在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中面临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制度性支撑,导致协作过程容易流于松散无序。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一旦出现分工不清晰的情况,往往会引发责任推卸现象,导致工作效率降低,进而影响育人效果。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导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分配显著的成果与进展。这一困境不仅挫伤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更使得他们对协同育人的模上出现了显著的短缺,这种短缺状态严重制约了协同育人活动的有效实施,使其难以取得时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从而降低了对协同育人工作的信心。保障机制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各个环节,如政策制定、资源分配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之间难以形成高效的协同作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制约了家校社三方在教育事业中的协同作用。
为有效解决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贯彻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培养下一代的新理念,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全新的教育质量,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构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如

图3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的核心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中小学家校社的整体协同发展,根本上确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协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初衷与实践策略,即解决“为什么做”与“怎样做”的问题,对于建立完备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深刻意义。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各级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在顶层设计上确保中小学家校社协作机制的顺利构建。
除了加强顶层设计,还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大优势。首先是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党政领导共同协调的格局,建设包括国家、省(区、市)、地县和学校在内的纵向组织结构,以及由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组成的横向体系,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全网络覆盖和全员参与。其次是需要发挥文化优势,我国历来有崇文重教、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的优良传统,在构建协同机制时,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优势为家庭赋能。最后是发挥资源保障优势,在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持下,通过加强组织协作与跨部门合作、推进资源平台和专业队伍建设。
此外,应注重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推广。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方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同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对协同育人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进行研究,使协同育人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加强家校社互动教育的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创造一个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家校社协同”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中小学教育迈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发展新阶段,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推动他们的多方面发展,涵盖道德、智力、体魄、审美、劳动等各个层面。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的在于打破长久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传统教育中的隔阂,促进资源有效运用,实现教育全面覆盖。这一共同体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育人过程中的紧密合作与相互支持,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成长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发渠道与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协同育人的根本宗旨与核心理念是首要任务,其中心在于推动中小学生的综合成长。这一过程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必须首先明确定义协同育人旨在达成的目标与秉持的原则。协同育人理念指的是学校与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建立紧密联系与密切协作,整合高品质教学、科研和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与平台,由此形成教育合作力量,共同致力于培养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更好适应社会创新人才需求的一种教育理念。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与理念,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明确各自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具体的育人目标和策略,以确保各方在育人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
其次,开发多种渠道,加强家校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诸如举办家长会议、实施家访等活动,旨在迅速且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家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助力于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涌现的各类难题。此外,可采纳当代信息化技术方法,比如构建家校社群联合教育网络,以达成信息的即时共通与互动,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在平台建构层面,务必着重关注其资源整合作用与共享性能的优化。借助对家庭、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系统性融合,向学生开辟丰富多样的学习路径与实践体验机会,例如,学校可供学生使用的开放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而社区则提供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活动场所和机会;家庭则可以提供温馨的学习环境和亲情支持。此外,还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在线教育活动,如网络课程、远程辅导等,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同时,平台应对家长开放教育资源与指导,助力家长深化对子女成长过程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实质性地增进家庭内教育的质量。
最后,明确责任与角色。为了有效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综合效果与标准,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清晰界定其在协同教育进程中的独特功能与担当角色,确保精准定位合作培育的切入点。学生成长的初步舞台通常是家庭,家长扮演着协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是个人成长旅程的起点,家长承担着协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责任。作为启蒙导师,家长应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建立一种旨在全面且科学地促进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将确保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推动其全面发展视为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身为这一教育链中的首要负责人,家长在启蒙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责任不可忽视。学校作为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培养的主要阵地,教师不仅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一基础上,还需将家庭教育与之融为一体,以实现双方的协调合作,共同为目标努力。学校有必要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可通过举办家长课堂等方式,帮助家长明确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家长对家庭教育责任感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以此举措来减轻因父母角色履行不足可能导致的问题。学校应当充分运用和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丰富多元的社会实践机遇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社区教育的关键在于推动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发展,将服务民众置于首要位置,并致力于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更多元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的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拓宽学生的眼界。
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考量,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与相互协调机制,以确保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和有效推动。一是中小学需主动承担起引领协同教育的重任,全面把握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度、行为特质及身心健康等信息,并确保与家长及时交流情况。此外,对家庭教育培训的支持亦是关键职责之一,需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视为不可或缺的任务内容。二是家长应当积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强调家庭作为首要教育场所和家长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者的责任意识,重视家庭建设、关注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教育、培养优良家风,打造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三是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一个是整合家庭资源。家庭资源可被界定为家庭在维持其日常运作、应对各类压力和挑战时,所依赖的一系列物质及精神层面的支持。这些资源对确保家庭基本功能的持续运作,应对潜在的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资源越丰富,越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般认为,“家庭资源”包括两个不同的类别:家庭内资源和家庭外资源。“家庭内资源”一词用于描述家庭单位内部可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支持。这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家庭外部资源主要是社会和文化性质的资源。整合家庭资源的具体形式是家校共
在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下,为了有效推动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各级政府在明晰中小学家校社责权边界的基础上进行了努力,积极探索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路径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中小学家校社协同机制的保障措施,为协同育人机制健全提供有力保证。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保障,可以从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优化组织管理保障、完善监督评估保障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制定的政策法规对中小学校实现“家校社”三方协同有序运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为该协同运作提供必要的制度、经费以及其他资源支持。在交叠影响域理论的视角下,应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来促进并确保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架构,对确保中小学家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的持续有效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不健全,原因之一是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首先,在协同育人中,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职责与权利,以确保各方能够有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为家庭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各方能够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相关法规的可操作性,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和语言选择,明确规定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强化法律的约束力。
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大对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加强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推动中小学家校社育人机制的建设和发展。这部分资金将被用来改善学校设施,购买教育资源,支持教师培训,以及鼓励家长参与,从而保证该机制的顺利运作。其次,还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例如,可以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或投资,对中小学校进行资助。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社会对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了解与关注,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最后,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例如,通过设立基金会,接受捐赠,举办义卖等方式,为中小学家庭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第一,建立高效、有序的家校合作委员
监督评估保障是检验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供需信息联通的纽带。在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监督评估保障的完善对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为了增强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监督评估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对其实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及时察觉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改善。监督和评估不仅可以确保各方职责的履行,还可以促进协同育人工作的持续改进。可以开展第三方评估、定期自评等方式,确保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育行政部门需构建一套详尽的业绩考核办法和监督评估内容,用以评判和引导学校、家庭及社区三方面协同合作机制的实际成效与优化方向,组织专家团队到中小学校提供实践指导,通过对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式、内容科学性和成效进行全面监督,可以促进学校更积极地参与协同育人,也可面向家长开展制度化、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课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百度学术]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百度学术]
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28-33. [百度学术]
马颂歌,李静静,徐雄伟,等.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如何生成:基于跨界革新实验室的方法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22(22):40-50. [百度学术]
齐彦磊,周洪宇.“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遭遇 的困境及其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32-36,67. [百度学术]
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百度学术]
EPSTEIN J L. 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link the plan[J].Nassp Bulletin,2004(85):85-87. [百度学术]
陈晓慧.“双减”时代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4):40-47. [百度学术]
朱帅,杨兆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间视角解读:重识教育的时间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23(8):76-83+93. [百度学术]
高闰青,田道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现实问题及机制建设[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3(5):136-148. [百度学术]
陆云泉,刘子森,杨双伟,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1):60-62. [百度学术]
岳伟,余乐.从“权责博弈”到“均衡相容”:“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再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23(9):90-96. [百度学术]
唐汉卫.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协同育人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2-11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