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凉山州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制、现实困境与突破之道  PDF

  • 张永安

中图分类号: F327F49

最近更新:2024-09-11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4.04.003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可以加速乡村生产力变革,推进乡村产业实现延链、补链和强链等多重目标,从而满足乡村各经营主体利益最大化需求。凉山州以乡村产业的生产端、销售端和管理端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但面临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人才短缺、监管体系不完善、资源要素分散等问题。针对上述发展困境,从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完善电商监督管理体系、创新资源要素积聚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凉山州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乡村产业振兴作出积极探索。

文化 振兴”(项目编号:SDJJ202434)。

引言

随着5G、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和繁荣赋予传统产业新机遇、新赛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

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2]。可见,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党和国家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手段、新路径,事关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进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提高乡村产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升单一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协同乡村产业内部分工,提升协作效[3],从而促进乡村全产业链生产效[4]。二是可以节约乡村产业发展成本。数字化技术可以极大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数字经济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乡村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5]。三是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数字化转型通过虚拟与现实场景的交互创新,创造产业叠加效应,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6],进而增强乡村产业发展韧[7],数字化转型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完成智慧化升级、融合发展。

凉山作为农业大州,在粮食生产、生猪养殖、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加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凉山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以“三大强州战略”为牵引,构建“6+8”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乡村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例如昭觉县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宁南县碧窝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会东县的铁骑力士生猪养殖场、凉山好医生数字化智能化工厂等,通过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凉山在农业生产端、销售端和管理端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资本、技术要素资源短缺等问题,研究如何聚焦于凉山特色农业产业,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

(一) 数字化转型加速乡村生产力变革

从宏观生产力的角度,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生产力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改善生产关系。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

8],而以数据要素为根本、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平[9]。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乡村生产力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和工具革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业经济时期依靠传统人力的能量转化生产工具向智能化能量转化生产工具转变,可以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数字经济带来了决策革命。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决策是以经验为主的主观决策,方便灵活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失误率较高。数字经济时代的决策是基于“经验+数据+算法”的客观决策,科学、快捷和准确。三是数据经济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能够优化乡村资源要素配[10]。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要素,能够推动土地、资产、劳力、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深刻变革,从而提升单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此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高效使用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积聚。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倒逼生产要素集聚。

(二) 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产业链升级

从中观产业链结构而言,数字经济可助力乡村产业链实现强链、升链和延链。一是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链强链。数字经济可以有效缓解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不对称,去除价值链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增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节约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全产业链的效率和韧[

11]。二是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链升级。数字经济不仅可以优化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促进传统生产要素集聚规模发展,而且可以提升单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12],拓展乡村产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时,数字化转型使乡村产业实现了智慧化、绿色化、节约化和高效化的发展,使全产业链完成了升级改造。三是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链延链。数字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融合发[13],农村衍生出了大量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乡村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单一链条演变成了以“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为主,结合旅游、餐饮、住宿、科普教育、线上直播等的树状生产链条或网状生产网链,有效化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产业单一化风[14]

(三) 数字化转型满足乡村经营主体利益最大化需求

从微观经营主体的角度而言,个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是乡村经营主体的根本目的,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的目标,可以有效满足乡村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需求。以种植业为例,在生产端,智能化生产设备在节水、节肥,用工、用料等方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智能化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统一化,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为后期批量化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销售端,发达的电子商务、智能化的仓储服务和完善的物流系统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而且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存储和运输成本。在管理端,以5G、传感器、物联网等数字化设备构建起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极大节约了乡村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成本,同时使管理经营更加科学化、有效化、便捷化。

凉山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现状

近年来,凉山州以乡村产业生产端、销售端和管理端为重点,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 生产端数字化转型持续向好

在生产端,凉山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智能养殖业等为突破点,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涌现出越西苹果、宁南蚕桑产业、会东蓝莓产业、昭觉涪昭产业园区等数字化种植园区,德昌、盐源、喜德、会东、甘洛有大型智能化养猪产业,凉山州乡村产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种植业方面,凉山以数字化园区建设为重点,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越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就秉承着智能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园区充分利用5G、传感器、摄像头等数字技术,定期收集园区的虫情、水肥、气象等数据,通过平台大数据中心,即时研判和管理农作物生长状态。在养殖业方面,凉山积极引进数字化养殖民营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支柱型养殖产业。如正邦集团在盐源、甘洛等地投建的智能养殖场,通过养猪智能化信息平台“邦养猪APP”,可以实时查看猪场的各项生产数据,了解猪场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仔猪健子存活率、母猪配种率、药品饲料等物料的库存和耗损情况等信息。通过表1可以看出,乡村产业生产端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园区、企业和农户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表 1  凉山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端数字化转型的效益分析
园区(项目)名称数字化赋能环节效益变化
越西县东方甜樱桃现代农业园区 水肥一体化 节水50%,节肥40%
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精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自动监测、无人机植保、园区大数据管理平台等 节水节肥40%以上,挂果时间提前1年,用工量减少30%以上
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精准施肥系统 节约肥料50%
喜德铁骑力士、会东县铁骑力士等 AI养殖系统 用工量减少90%以上,饲料用量降低30%
会理县富乐有机石榴现代农业园区 智能灌溉、气象监测系统 节水节肥50%,产量提升10%
宁南县现代蚕桑园区 物联网管理系统,智能灌溉、滴灌雾喷系统、生产管理系统 亩产值1.6万元以上,高于平均水平20%
盐源县新瑞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化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全程机械化作业 节水节肥40%,产量提升10%
昭觉县涪昭产业园 智能玻璃温室、育苗室等设施,实现水肥一体与农业物联网全覆盖 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普格县高山草莓示范基地 自动控制化系统、监控系统、溯源系统、病虫害防范系统 零售价达80元/斤,高于市场平均价40%以上

数据来源: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凉山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凉山州数字农业研究院

(二) 销售端数字化转型欣欣向荣

近年来,凉山以特色农业为总牵引,以“大凉山品牌”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做大做强做优。通过实施“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凉山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站点),通过整合邮政、快递、仓储等资源,推动凉山物流的采购、包装、仓储、分拣、寄递等服务的信息化处理、一体化运作。目前,“大凉山”公共品牌已经覆盖1 600余个产[

15],“凉山好物”电商直播产品库已经精选数百个农特产品进行在线销售,凉山在京东、抖音等平台运营“凉山州特产馆”“大凉山越西特产馆”等官方账号。2023年1至7月,凉山州直播观看人数达2 507万人次,实现直播交易额1.7亿元,另根据凉山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凉山实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以来,凉山电商网络交易额从2016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07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从6亿元增长至42亿元,年均增速超过了35%,农产品零售额从2018年的2.2亿元增加至6.7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2023年1-5月,凉山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13亿元,同比增长了21.34%[16]

(三) 管理经营端数字化转型步步深入

在管理经营端,数字化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提高了乡村产业的管理能力与效率。如凉山会东县的蓝莓园区,该园区建成的智慧农业及蓝莓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平台不仅融合了地形勘测、环境监测、育种育苗、采摘、分选、仓储、物流及销售等数据,更收集了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数据、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国家大气象数据等,通过纵向和横向数据的整合分析,园区实现了智能农机调度、智慧灌溉、精准农事管理、农事气象灾害预警、市场价格大数据预测等应用场景。二是数字化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如凉山宁南县碧窝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将园区打造为集“农业种植养殖”“餐饮住宿”“研学展览”等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园区以蚕桑养殖业为核心,配套有小蚕智能共育工厂、高标准蚕茧生产车间、文化主题公园、蚕桑科技园、良种试验示范园区、特色民宿蚕桑蚕事体验园等场所设施,开发了蚕桑特色美食、温泉康养、蚕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创造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宁南名片。三是数字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管理支撑。近年来,凉山一方面大力支持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注重乡村电商人才的能力提升。如凉山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电商基地(MCN机构)和抖音、快手等头部平台合作,开展“乡村振兴电商人才能力提升行动”等活动,出台《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一些正能量、销量高、口碑好的电商企业、达人实行现金奖励政[

16]

凉山州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等风险,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成为凉山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

17],但现阶段,凉山乡村薄弱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一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凉山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乡村特殊的地形地貌及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给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二是缺乏内生建设动力。资本的逐利性往往会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转而投向城市,这会造成城乡数字基础设施鸿沟加剧。现有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多以政府牵头,国有企业落地实施,往往公益性属性较强,缺乏内生动力。三是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 数字化转型财政资金支持有限

资金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现阶段,凉山可用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资金有限,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乡村经济基础过于薄弱。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当下,凉山乡村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凉山乡村薄弱的经济基础很难支持耗时、耗力、试错成本较高的数字化转型。二是资金筹措堵点、难点多。从政府层面而言,凉山尚未设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资金;从金融机构层面而言,各地金融机构虽然设置了各种惠农金融政策,但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风险,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例如对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数字化转型的资产尚不能进行抵押等;从外部资金层面而言,凉山乡村产业规模化效应尚未形成,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缺乏相应条件,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外商更偏向于投资乡村产业发展更好的地区。

(三) 数字化人力资源支撑不足

相对于传统农业,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更依赖于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人才,包括生产前端的联网设备、传感器设备、人工智能设备等各类数据收集、储存、分析设备的技术人才,管理端的数字设备操控、管理、分析人才和生产销售端的平台应用技术人才和电商销售人才。但现阶段,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化人力资源支撑不足的困[

18],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和培养不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现象。二是乡村人力资源结构阻碍了数字化发展。凉山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乡村老龄化水平的加剧,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一些受教育水平低、学习能力有限或者是一些年龄较大者,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增加和推广受[19]。三是缺乏敢于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和市场开拓者。现阶段,凉山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业经营者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了解深度不够,乡村缺少典型的数字化转型领军者、带头人和示范者,广大农民群众和经营者看不到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现实价值。

(四) 销售端数字化转型治理难度大

近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有效带动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存在网络违法乱象多、行业监管难度大、相关制度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例如2023年,凉山公安机关侦办的四川首例“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该案件已抓获犯罪嫌疑人54人,包括涉案直播网红11人,捣毁MCN机构5个,查封公司14家,查扣假冒“大凉山土蜂蜜”成品4 700余瓶,冻结资金500余万元。这些网红和团队借着“助农益农”的口号,通过卖惨、摆拍、虚假宣传等方式,以“大凉山原生态”为卖点,销售假冒的凉山特色产品,谋取高[

20]。销售端数字化转型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致使行业往往需要多部门、跨地区、跨平台进行监管和治理,需要政府、平台、平台入驻企业、网红等多元主体进行共治,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有效的监管机制。二是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直播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行业内部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致使行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还存在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高等特性,致使行业乱象多、监管难。三是平台监管不力。许多平台履职尽责不到位,没有对直播带货的团队、产品和内容进行严格审核,造成行业违法行为层出不穷。

(五) 乡村产业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化

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前提是规模化经营,但凉山土地碎片化严重,土地流转率低,农村多以小农经营为主,不利于后期数字化发展。凉山地区的农村人均耕地不足3亩,小农户家庭经营依旧是凉山乡村振兴时期乡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但从乡村数字化转型需求的角度来看,集约化程度低、同质化较高的小农经营方式和农村不平衡的劳动力将加剧乡村资源要素错配,成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

21]。一是因为低集约化的小农经营模式不利于数字化设备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推广,会大大增加数字化转型成本,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低集约化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得乡村数据价值大打折扣,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应用,低集约化的小农经营方式往往创造的是一些碎片化、标准化程度低、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低价值数据,这些小样本的数据往往难以支持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甚至会加剧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

凉山州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路径

(一) 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电力资源一直是凉山的优势所在,如何将能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数字经济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是最优解。凉山要以新基建、东数西算等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为契机,大力在全州全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根基。面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凉山一是要主动克服自然环境等客观不利因素。通过加强乡村5G移动网络的覆盖面积、加快乡村光纤固定宽带网络建设速度等方式,迅速弥补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在一些数字化发展基础好、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的乡村率先布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二是要积极培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内生动力。通过政府引流,吸引资本进入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市场,同时对数字化转型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和乡村给予政策、资金和名誉等方面的支持和奖励。鼓励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区部署物联网系统、鼓励农村在发展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产业时提前部署监控摄像头、无线网络、人脸识别等数字设备。三是要合理规划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服从全局,又要服务好各村产业发展实际,这就需要以州级相关部门为统领,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具体落实。凉山可以以“三农大数据平台”为统领,建立以全州乡村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种植资源等为重要内容的乡村资源流动数据监管体系,同时各个乡镇入驻平台,在协调全局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出本村需求,从而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应,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融资方式

资金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面对这样一个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转型道路,解决好资金筹措的堵点难点尤为关键。从政府层面而言,政府应结合凉山各县市的不同发展背景,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凉山农村发展规律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专项资金用来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数字化建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乡村产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政府支持,创新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应发挥数字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普惠性服务,其次,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例如可对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农村合作社和企业实行数据资产抵押融资或探索实施产业链融资等多元资金筹集方式。总的来说,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对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服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而言,社会资本的趋利避害性往往使其不愿意投资这种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因此,政府、金融机构应对社会资本给予信心,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倾斜的三方合作方式,探索实施PPP项目,以此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

(三) 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构建高端数字人才共享共用平台

在乡村数字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一是要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注重引才、育才的同时,着重探索如何用才。在引才方面,应从多角度、多维度探索如何建设让数字人才心系凉山、扎根凉山、建设凉山的长效机制,要用长期显性的制度性安排替代短期隐性的政策性激励。在育才方面,应发挥本地高校、农科院、党校等育才基地的作用,开设专门的数字化专业和相关课程,政府在育才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高水平院校签订数字人才培养协议,并且要提升乡村人口的数字化素质水平。在用才方面,应结合人才的专业、家庭等背景,创新用才方式。一方面,对心系凉山、切切实实想要留在凉山的数字化人才,给予其发挥才能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对于切实因个人原因不能来凉山的数字化人才,政府应当建立数字人才共享共用平台,通过平台、外聘等方式,开发数字化人才的应用场景和模式,让广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字化专家和人才应用到凉山的经济发展之中。二是优化乡村人力资源结构。乡村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需要与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互补效应,即通过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扩充数字化相关的岗位、加大人才需求,通过需求吸引更多的乡村年轻劳动力投入数字化的职业教育中,反哺乡村。政府可以尝试选取个别乡镇作为试点,通过培育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而探索这种互补机制。三是优先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和市场开拓者。在乡村挑选一些经济基础好、产业规模大、经营者数字化转型欲望强的产业,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将其培养成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带头人,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树立典范。

(四) 健全电商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平台带货销售行为

针对近期凉山电商领域出现的诸多不法行为,应建立“政府+平台+社会”的联动机制,本着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治理原则,在线上、线下同时采取行动,争取将这种新型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中。一是对政府而言,应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鼓励成立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电商网络行业协会,并以协会为监管主体,设立网络直播带货行业准入规则和标准,同时,协会负责电商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政府、公安部门、网信部门、平台企业应建立联动机制,并构建属地监管体系,联合头部平台设立“大凉山品牌”直播带货人员台账,通过台账,将网红及团队定位到社区、街道的具体门牌号,成立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联动响应机制,形成精准识别、快速响应、严厉打击的属地监管体系,对各种不法行为形成网状监管模式。二是对行业而言,要提高准入门槛,形成行业培训学习机制。可利用上文提及的协会,设立带货人员线上入职培训机制,根据平台学习教育时长、信誉等级等设置可带货额度。三是对平台企业而言,平台一方面要健全自身管理体系,要对入驻商家、带货人员把好关,严查商家资质、严把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商品溯源体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冒名顶替、以次充好的带货行为。四是对社会而言,社会应将线上带货行为纳入公民道德体系,鼓励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各种电商不法行为,在社会层面形成风清气正的电商风气。

(五) 创新资源要素积聚方式,优化乡村生产要素配置

生产要素积聚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难点,要打破农村小农户生产方式,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一是创新资源流动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型组织在要素流动中发挥的服务性作用,建设以村集体资源要素为基本单位,促进农村要素资源市场化流动的流通体系。二是通过以政府牵头的方式,构建资源要素流动平台。平台化是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积极探索开发“平台”在防返贫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未来,凉山应充分利用“凉山三农数据平台”,对接各类市场化平台和经营主体,设置闲置资源流动交易板块,从而促进乡村闲置资源积聚化、市场化发展。三是将农业园区、农村合作社、乡村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辐射带动周边小农户资源要素流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百度学术]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1-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百度学术] 

3

江小涓,靳景.数字技术提升经济效率:服务分工、产业协同和数字孪生[J].管理世界,2022(12):9-26. [百度学术] 

4

韩旭东,刘闯,刘合光.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改革,2023(3):121-132. [百度学术] 

5

郭朝先,苗雨菲.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8- 108. [百度学术] 

6

周新德,周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障碍与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5):21-26. [百度学术] 

7

赵巍,徐筱雯.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7-96. [百度学术] 

8

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J].学习与探索,2024(1):82-91. [百度学术] 

9

翟绪权,夏鑫雨.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44-55+168-169. [百度学术] 

10

田野,刘勤,黄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基于湖北省秭归县三个典型乡镇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12):36-46. [百度学术] 

11

完世伟,汤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3):29-36. [百度学术] 

12

夏金梅,吴紫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中国实践、国外经验与创新路径[J].世界农业,2023(12):55-65. [百度学术] 

[13] 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0-200. [百度学术] 

14

马改艳,杨秋鸾.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现实挑战与突破之道[J].当代经济管理,2023(8):33-38. [百度学术] 

15

王旭阳.凉山全力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N].凉山日报(汉),2023-09-11(001). [百度学术] 

16

佘颖."原生态"的假网红错在哪儿[N].经济日报,2023-09-27(005). [百度学术] 

17

陈璇.凉山不断擦亮农产品品牌[N].凉山日报(汉),2023-12-26(007). [百度学术] 

18

邱俊杰,BENFICA R,余劲,.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内涵特征、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23(5):53-66. [百度学术] 

19

文丰安.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质量转型:基本内涵、问题分析及保障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3(4):109-118. [百度学术] 

20

肖顺武,董鹏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的困境检视、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23(5):1-12. [百度学术] 

21

覃朝晖,田杰鑫,何宇,.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劳动力与资本要素错配的分析[J].世界农业,2023(7):40-5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