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全面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路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对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仍存在教学目标层次性不明、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和评价体系多元化不足的问题。针对此,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从分层界定育人目标,构建教学目标一体化;系统整合党史资源,构建教学内容一体化;培养党史教育专门人才,构建教师队伍一体化;多元评价教育成果,构建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子系统入手,推动青少年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
当前,教育界与学术界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开积极探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原则与路径上,不同程度缺乏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探索与分析。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状况如何、有何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是深入推进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亟待解答的问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各个层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在党和国家层面,有利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党史学习教育层面,有利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在思政课层面,有利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细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且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不仅对党史学习教育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思政课的理论品格并非诞生、存在于思想的真空,而是来源于历史和现实,是在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系统有机整体,组成要素包括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评价等。党史学习教育要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基本要素入手,实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系统衔接性、层次递进性和螺旋上升性。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已经在大中小学各阶段思政课中有所开展,但是由于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是新举措,尚处于初步推进阶段,距离全面“一体化”推进还存在差距与问题。
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开展所达到效果的要求,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向指
党史内容博大精深、场景宏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课堂中讲授。“党史教育资源对学什么、教什么起到直接决定作用,对党史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党史内容分散化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性。小学、中学、大学都存在党史内容分散化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大中小学没有开设单独的党史教育课程,党史内容分散在不同的课程当中,如思政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由于课程之间各成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等问题,使得党史教育内容无法有效衔接、不成体系和系统。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存在相同的党史知识、内容反复出现的现象。如大学阶段思政必修课“纲要课”和“毛概课”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存在较多重复。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党史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知识模块,并且党史内容博大精深,思政课受时空限制、教材受篇幅限制能体现的党史内容有限。党史内容的简单重复是对有限的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浪费。“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和师德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
一方面,大中小学中缺少“党史”+“教育”专业教师,当前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专业师资的匮乏使得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承担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主要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党史知识和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思政课教师多数主修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
教学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
其一,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检验主要还是以“考试”为主,使得较多青少年学习党史是为了“应对考试”,对“考点”熟悉、死背,对“非考点”忽略不
针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构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子系统的一体化入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使党史学习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落细落小落实,取得更大成效。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制定“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段内的教学目标”,构建起分段衔接、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一体化框架体系,以目标引领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的整体联动。
第一,总目标高屋建瓴,由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史学习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通过学习党史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
第二,学段目标在总目标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下确立,要求实求真具有合理性,螺旋上升具有梯度性。每一学段的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保持在青少年能够接受的水平之内,同时适当向后一学段延伸,实现前一学段的输出是后一学段输入的基础,后一学段的输入是前一学段的深化。具体到大中小学各个学段而言:在小学阶段注重使学生知史悟情,启蒙学生对党的道德情感;初中和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明史通义,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大学阶段强调学生信史笃行,使学生践行历史主人翁意
第三,学段内各年级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在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青少年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其他阶段也是如此。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目标的生动呈现,关系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系统整合党史教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合理化构建,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内容设计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统筹规划设计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学生的党史教育内容。人的思维认知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
另一方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内容为载体,同时要将教材建设作为核心环节。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基础性工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
第一,要加快培养党史教育专门人才。依托高校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优化党史专业设置、扩大党史专业招生规模,培养 “党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充实党史教育专门人才储备,为大中小学输送优质教师资源。
第二,教育者先受教,要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党史水平与素质。由于当前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大学、中学、小学各阶段思政课教师都要强化自身的党史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党史素质、加强自身党性锻炼,实现教育者先受教,提高自身讲好党史故事与知识的本领,更好将党史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中。思政课教师还要主动“作为”,发挥引领作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的教师,各阶段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在纵向上实现思政课层面的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化。同时,在同一学段内还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如小学阶段主要要加强与语文课、历史课教师的协作,横向推动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化。
第三,相关部门要为教师队伍的沟通协作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分级逐渐建立起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合作机制。交流沟通可以使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思政课教师之间实现信息互通。首先,各地方院校要为本校教师提供党史教育交流平台,使得本校年级与年级、课程与课程教师沟通合作顺畅。其次,省级教育部门要搭建省级党史教育交流平台,整合省内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使得大中小学教师能更好发挥地方红色资源和优势。然后,教育部要积极提供和搭建供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教师使用的党史教育互动与合作平台,如利用互联网建设相关网站或App供大中小学教师使用,再如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全国性大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会和研讨交流会,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教师的互通互学。从而逐渐建立起层级递进的协同对话机制和备课制度体系,推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合作,由点到线再到面实现大中小学党史教育教师的资源互补与信息沟通,构建大中小学党史教育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学评价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化的关键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还是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因此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应该开展多主体评价、多方式评价,建设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
第一,强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要将对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息息相关的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同学、学生本人等作为评价主体纳入评价体系,打破过去以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弊端,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评价的综合性。
第二,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落脚点在于学史力行,因此只注重课内和校内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学生在课外和校外的学习与实践一同纳入评价系统,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评价体系。
第三,构建“1+n”的评价模式,“1”是指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评价可以以“考试”为主,这一主要的评价方式贯穿大中小学党史教育全过程,保障党史学习教育在大中小学各阶段中顺承过渡和衔接;“n”是指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同时要辅之以其他评价方式,如撰写党史学习心得、讲一个党史故事、为班级做一件实事等,加强过程性评价。各阶段党史学习教育的辅助性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构建适合不同学段学生发展水平的多元评价方法,实现教育评价的多样化,突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推动教学评价一体化落实还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学生成长数据平台,全面记录和追踪每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水平、学习情况、成长经历等。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从思想上立志听党话、跟党走,从行动上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贡献青春伟力、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4-16)[2022-1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2(01). [百度学术]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4(Z1):2-3. [百度学术]
新华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2-01-12)[2022-12-29].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201/12/WS61de1930a3107be497a01c0f.html. [百度学术]
段妍.党史学习教育重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J].人民论坛,2021(17):36-39. [百度学术]
宋学勤,罗丁紫.论“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1(3):73-79. [百度学术]
于慧颖,臧鲁苹.大中小学道德观教育一体化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1(9):145-149. [百度学术]
高巍翔,刘璐.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59-61. [百度学术]
黄卫文.党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2(1):11-14. [百度学术]
高瑜.党史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2. [百度学术]
汤汝昭,刘燕,晏凌波.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11):9-14. [百度学术]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82. [百度学术]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6. [百度学术]
郑舒心.党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2. [百度学术]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12-18].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l. [百度学术]
李春丽,袁珊.新时代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境遇,工作要求及其优化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21(8):36-40. [百度学术]
本报评论部.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N].人民日报,2021-07-27(007). [百度学术]
冯刚,徐文倩.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7-19. [百度学术]
凌小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0. [百度学术]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4-1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