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大学生思政教育空间转向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基本原则  PDF

  • 薛鳗 1
  • 康锐 2
1.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2.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 G641

最近更新:2023-07-06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23.01.006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空间的不断嬗变呼吁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社会空间中不断重塑与构建,从而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传统单向空间转向现代多元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现实回应。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基本原则,可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创新契机,推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时代潮流和主流价值的现代教育空间,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时间与空间有机统一,构成了逻辑思维和人类实践的基础框架,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一种是时间化的理论与实践,另一种是空间化的理论与实践。空间是社会性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场所,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建构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认为社会空间具有三维性,即物理-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三者与物理空间、实践空间、精神空间高度吻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是指人的社会交往、知识生产、政治意识、经验共享、情感维系以及社会认同的活动场域,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空间、网络虚拟空间、制度建设空间、实践拓展空间、文化生态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

1。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是对人的教育,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将其置于一定的空间中才能得以展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物理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精神空间不仅需要同时在场,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社会空间的嬗变呼吁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倒逼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的优化、空间形态的重塑与空间关系的建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在社会空间中优化、重塑、建构等状态的诠释,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的现实回应。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基本原则,可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创新契机,推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时代潮流和主流价值的现代教育空间,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内在逻辑

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视角,剖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的理论逻辑,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实践逻辑,通过空间转向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继承发展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没有提出“社会空间”理论体系,在其经典著作中也没有关于“社会空间理论”的专门论述章节,但他们关于空间的思想常隐含于其他问题的阐释之中,为当代的社会空间理论和社会“空间转向”提供了诸多理论支撑、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重要理论依据。

首先,马克思阐释的自然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得以可能。人类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着“自在的自然空间”向“人化的自然空间”转化。“自在的自然空间”是一个在空间上无限延展的、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是构成人类生产实践的先在条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征服和改造自在自然空间的过程,其目的是从自然空间中摄取必需的能量和养分。“人化的自然空间”源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类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作为“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改造对象世界的活3]96-97。人与其他生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不会让周围的环境“同化”自己,而且还会主动在空间中烙下自己的印迹,建构属于“人”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3]128,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空间建构、转换和重组的过程。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自然空间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人实践活动的扩展一方面拓展了自然空间的范围,另一方面又促使着“自在的自然空间”向“人化的自然空间”转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落脚是人的实践活动,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重构和转向。其次,马克思深入剖析了“社会关系空间”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提供了航向。“社会关系空间”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保障,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更迭与建构。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从而反映出社会关系空间状态的变更。“以人的依赖为主”的社会关系存在于最初的社会形式中,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该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空间的狭隘;“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使社会关系空间得到了拓展,但并没有达到自由、全面的状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空间使人从物的统治中得以解放,以自由、全面的发展状态扩张社会关系空间。社会关系空间是人类特有的空间形态,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过程中,以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外在环境”而存在,既是人的实践互动的产物,又能动地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这个群体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空间重组与转向不囿于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一项实践活动,不同的空间观将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据马克思对于自然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的构建,可将其场域空间划分日常生活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生产实践空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空间场域基础。

(二) 实践逻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空间具有稳定与动态交互、真实与虚拟叠加、单一与复杂并存的空间属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化、片段化、碎片化的理论表述,而是对重构研究范式的一种理论回应,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在空间结构上出现的根本性变化和时代特

4。传统的空间观将空间视为中立、静止的客体,如在物理属性上将空间看作是“场所、距离或位置”,在精神属性上将空间当作人之思想的建构和意识的产5。这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忽视了空间的社会性,面对全球化、现代化中所突出的空间性问题,列斐伏尔等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学者对马克思的空间思想进行了批判、借鉴和消化吸收,认为空间以社会关系存在,并提出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空间-时间-社会”的三元辩证关系。空间生产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充实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当前,人类生存的空间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空间及空间关系不断衍生,追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转型,力求有效防止空间失衡现象;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向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理论、“一带一路”空间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重要任

6。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社会空间的转化发展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界限,单一的空间结构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为顺应新时代社会空间变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网络化”“数字化”“青年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要淬炼立足本国立足本土的能力,还要展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襟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7。社会空间格局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域顺应社会空间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审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向,而这种转向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才能展开。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空间形态转向现代空间形态,才能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重大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疑释惑功能;才能成功打造铸魂育人的最佳空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发展、良性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空间紧密联系,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出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中又以角色、文化、语言、行动、符号等为构成要素,不断地重塑和建构新的社会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适应社会空间变化的应有之义,改变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视域、思考方式和路径选择,蕴含着丰富的价值。

(一) 扩展教育空间,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

空间转向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教室等具体空间实体的扩展,延伸了归摄情感、构建信念、凝聚意志的精神空间。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球化的空间定位打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网络化的空间交往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范围;协同化的空间模式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

8,社会空间的变化倒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空间转向适应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进而推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这不仅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能够扩展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回应“全员育人”的改革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能够扩展教育活动的实践空间,回应“全过程育人”的改革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能够扩展教育工作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回应“全方位育人”的改革诉求,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破立并举,探索创新,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构建更为科学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扩展网络育人空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际上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与实践的研究开展已久,但过去常常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手段进行对待,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对于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过程中,促使着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网络空间的现实关照,在网络世界的建构中,网络主体的组合与链接、网络客体的嵌入与关联,网络主客体身份的不限时空交换、不限形式互动形成了一个基于生活想象的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不是单个人在网络空间简单、无序的排列,而是基于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关系形成的有内容、有意义的虚拟领9。关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积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能够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系统释放持续性动力,建构更加科学的工作体系。

(二) 转化话语表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强调:“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10这为研究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指明了方法和路径。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现实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需要以其学术体系为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相联系,满足受教育者当前乃至长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特定的空间语境、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伴随着从传统单项空间到现代多元空间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空间语境中对文本、符号、编码等内容进行重新识别,打破之后又重新塑造,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表达主体的转化,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从“理论话语”到“现实话语”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亲和力和启发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传统单向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特点非常突出,表现为“固态化、抽象化和规范化表达的理论话语较多,理论色彩较浓,思想性较强11,往往存在教师想“讲”的和大学生想“听”的不一致、不同步的问题,大学生对“时效性”不满足,教师对“实效性”不满意。在现代多元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适应新空间的延展性特征,必然会推动表达方式的转化,呈现“现实话语”的新特征,话语更接地气、更加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和感染力,更被大学生所接纳、所喜爱。另一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主体从“要我讲”到“我要讲”的转化。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在传统单向空间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被强化,教师被赋予了“主讲人”的职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无论是“陈情”还是“说理”,都往往由教师单边完成,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难以激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识。在现代多元空间中,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被空间置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更容易满足“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现代多元空间为大学生“我要讲”的主动表达给予了更多的场域、氛围、机会和信心,调动了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了很大提升。

(三) 优化实践范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逻辑思维与个体能力的综合提升,体现为思想意识、行动能力、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不断成熟,需要个体在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一个更为丰富的实践体系,以转化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成效。完成了空间转向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结构,分布格局呈现出多主体、多中心、扁平化的新特征,为在多种不同空间形态场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空间转向提高了物理空间的利用率。在现代多元空间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物理空间不断拓展,从课堂走向了操场,从校园走向了社会,从实验室走向了博物馆,从田间地头走向了工厂车间,依托场域变化,英雄模范、行业精英、大国工匠、研发专家、产业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加入实践育人的队伍中,激励和引导教育工作者不断优化与创新着实践范式,引导思政实践多元化发展,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虚拟空间,打造全新实践范式。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深化网络文明治理,为在虚拟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同时,现代多元空间保证了思政教育资源调配的灵活性、思政教育资源储备的多样性、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的高效性,以此为基础,能够把日常生活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链接,在现代多元空间中打造出多主体、多中心、多层次、多维度的新型实践范式,再从局部推广到整体,不断丰富实践体系的内涵,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改革,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基本原则

随着对话、协商等日常生活和相关活动的展开,大学生对社会空间的认知不断加深,迫切需要人际空间的扩展和精神空间的绵延。因此需要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高质量的空间转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高品质的现代空间。

(一) 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外部社会信息、权力、科技、主体、社会期待等输入的集合体,但同时又为这些元素提供转换为意识塑造和行动执行输出的中转场所。面对多元的文化交融,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爆炸般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容易对社会现象及价值选择产生迷茫,呈现出信仰弱化、自我意识淡薄等特征,亟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优化和整体协同,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否“合科学性”“合价值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空间构建的合理性和空间构建的有序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并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得以建构和存在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过程中既需要构建物理空间为其教育活动提供实现条件和物质载体,也需要构建社会交往空间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还需要构建精神空间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的价值性主要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要具有动力价值、协调价值。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塑造具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要能够协调各要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最优保障。

(二) 坚持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重塑与构建要遵循空间理论的普遍规律,在总结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基础上,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研究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空间转向现代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是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引导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要立足意识形态的管理权、领导权和话语权构建,要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意识作为主线,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与社会目标同向同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秩序的动态平衡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要以多种方式方法整合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从而在空间秩序上完成外在物理空间秩序向内在精神秩序的转化,以达成空间转向的目标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力量,其教育空间的转向需要坚持空间构建规律性和目的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空间转向中锚定正确的方向、制定正确的路径、选择正确的方式,达成最优的结果。

(三)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则

普遍性与特殊性不可分割、对立,虽同属于事物的两种属性,但两者应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共性特征,他们自身精神需求都较高,接受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都较强,面对多元价值对信仰的冲击,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积极向上、正确的思想和精神来引领他们,帮助他们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能够正确地判断是非,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及多元社会生活。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生产应与青年工作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以维护空间正义为转向支撑,以正义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生产过程,以正义的价值规范消除社会关系空间中的不均衡、不平等,协调空间中的多重利益关系,构建合理、公平、公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格局。与此同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学段的大学生也各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观点表达、信息检索及情感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要充分考虑专业背景、精神诉求、心理差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空间的构建与特殊性空间构建的有机结合,将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实践空间等纳入研究和探索范畴,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在各类空间形态中都能够顺利开展,以此塑造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意识、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通过空间转向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空间形态中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温在泼.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多元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11-12. [百度学术]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百度学术]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百度学术] 

4

卢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出场逻辑与研究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5):17-22. [百度学术] 

5

刘丙利胡钦晓.论智慧教育的空间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3):40-47. [百度学术] 

6

卢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缘起、动力机制与价值勘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105-118. [百度学术] 

7

徐曼冯小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3):80-84. [百度学术] 

8

张珩.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探索[J].江苏高教202012):136-139. [百度学术] 

9

邓纯余.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13364):75-78. [百度学术] 

1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 [百度学术] 

11

黄传慧.高校思政课,话语有讲究[N].光明日报2019-06-18(4).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