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社会的数字化传播和媒介化交往催生了微文化,这种日渐渗透的“微”理念正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展露出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在微文化“去主体化”“去中心化”“去秩序化”的多元传播矩阵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舆论环境更为多变、文化环境更为多元、社会心理环境更为复杂的现实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充分认识微文化育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推进“微创作”、加强“微传播”、促进“微整合”,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精准度和文化吸引力赋能增效。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微文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现实问题。在融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共同作用下,微文化呈现出“去主体化”“去中心化”“去秩序化”的传播表征,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舆论失控、文化失衡、心理失调等负面影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客观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并做出及时回应。
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和舆论点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延伸到哪里。当前,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已成为个人、群体、组织发声和回应最主要的舆论平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媒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内容的多元化
当前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发生深刻变化的不仅局限于舆情生态、媒体格局,还表现在大众的社会心理层面。由于“人们长时间处于机器、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中,精神高度紧张,本能的欲望又促使其寻找突破口,从高密度的时间链条中寻找发泄的间隙来释放压力、紧张和焦虑
微文化为什么能具备育人的功能,这一命题从根本性层面揭示了微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载体的可行性问题。微时代下社会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外部因素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运用微文化在自身特质、传播途径、受众基础方面的潜在教育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微文化本质上是网络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是网络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最新文化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从逻辑关系来讲,微文化是网络文化深刻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从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自然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以文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
“微博、微信、短视频用户的海量规模和攀升趋势印证了微文化的勃兴,凸显了当下日常交往和文化活动的‘微’化特质
第一,微媒介使用的广泛性。微媒介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及传播性,据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上网时长保持增长,上网终端设备使用更加多元,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其中,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 080 万,占网民整体的90.5
第二,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微文化实则是一种隐性教育价值,是通过多种细微的碎片化知识与信息积聚而成的一种潜在力量
第三,智能算法助推传播精准化。“算法推荐主导下的信息传播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成效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中介传播的微文化已经渗透到政治话语、经济转型、文化形态、社会交往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表达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
第一,微文化即时便捷,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络和数字新媒体技术急速发展,大众使用微媒介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不断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如微信公众号由小见大,透过生活琐事剖析社会问题;微博热搜榜着眼细微,通过实时呈现热点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平台直播间让知识走出“象牙塔”,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汲取的重要路径,提升了微文化的涵盖广度和学习深度。这种“短平快”的特点使微文化传播时效性更强,内容选择性更多,更加方便受众对各种资讯的搜集与获取,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第二,微文化微言大义,满足了受众的表达需求。微文化言辞简约,行文凝练,传达的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微博用户仅用140字“说出自己”,便可在“推”或“转”之间引起群体性讨论;微电影以有限时长呈现片段情节,折射出的却是整体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微公益通过个体发声引发公众关注与重视,以“草根”“蝼蚁”之合力动员广大社会力量参与,满足了个体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微文化承载和反映着人们关于生活趣事、社会现象和未来规划的思考和展望,在含蓄微妙的言语中指向精深切要的义理,其文化包容性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更大的话语自由。正如中青报评论所言,“‘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却极大满足了青年网民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第三,微文化关注微观和个体,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微时代中,个体的性格特征、教育程度、思想观念通过碎片化的微语得以展现,反映了人们情感诉求的差异和自我意识的强化。一方面,微文化秉承着“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主张以简约精炼代替繁复奢华,以极细微的形式渗透到社会交往、情感交流、价值认同等各个方面,在评论、转发、分享中引发思想共鸣,提高了人们的“被关注度”。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文化的宏大叙事风格,微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富于个性化、具象化、通俗化,可以根据受众不同的需求侧重点“量体裁衣”,适应了大众精细化的文化诉求和碎微化的审美趣味。因此,对于年轻受众来说更具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宽微文化的育人范围,实现信息化与个性化教育的深度互动。
如何实现微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思考微文化育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最终旨归,也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微文化在自我表征、传播模式、受众基础方面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方式创新和技术更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把握好、利用好微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推进“微创作”、加强“微传播”、促进“微整合”,更好地实现微文化育人。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
其一,微创作要接地气。一部能引起广大社会成员共鸣的高质量作品必定是以生活化的文化内容为支撑的。制度化、形式化的纯理论知识与政策文件的讲解,为了让科学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取材实际,贴近群众,将微创作灵感寄托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从细微处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喜好,表达群众愿望。同时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亲切的经验,以时新、幽默的方式和生动、具体的比较把大道理讲通、讲透,将学理真谛转化为平民话语,从而引起微民共鸣,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其二,微创作要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说服人,发挥多样话语中的引领作用,就要增强理论本身的彻底性
其三,微创作要富情感。情通则理达,理达则行至,只有注入情感温度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面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微民们,微文化创作须摒弃传统的“唯精英论”“唯出身论”,形成草根与精英、业余与专业共享的良好氛围。由当事人现身说法,表达其所思、所想、所盼,积极回应人们的诉求和期待,让不同层次的受众都能从中获益,进而为微文化育人提供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锤炼品格的精神食粮。
“组织的传播网络越完善,信息的传输就越准确
首先,加强传播主体建设。传播主体即信源掌握着传播渠道、手段、技术、方式,决定着传播内容的取舍选择,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其次,构建传播推送机制。“在后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渐趋于个性化,媒体环境越来越自由,信息内容越来越倾向于针对于个人,而非集体
再次,运用软性传播策略。微文化是网络“硬技术”与文化“软传播”相互作用的产物,面对爆发式增长的网络信息,人们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全部消化,微文化要想在其中抢占红利,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赢得受众喜欢。“‘硬性传播’的方式趋于简单、专断、片面、重效率,只是将教育者置于外力的挤压之下,没有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因而其成效微乎其微
微时代要提升微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就要加强微平台资源整合,促进微媒体融合发展,丰富微文化价值内涵,汇集各方优势共同发挥微文化育人的合力,在多元联合、融合、聚合中实现微文化育人价值最大化。
第一,整合平台之间的优势。要强化各类微平台建设。精心打造、管理和运营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资深专家学者的个人平台账号,保持信息内容的权威性、严谨性和主流特色,形成层级递进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使微媒体平台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能量的新阵地。同时,通过资源整合,打通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利用并结合不同种类传播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拟人化、微观化、数字化等受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育人全过程,使各媒体平台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取长补短,扩大微文化育人的辐射范围。
第二,推动跨媒体协同创新。要加强各微媒体之间、微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微媒体和智能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第三,加强微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微文化涵盖了诸多领域的公共议题,包括医疗卫生、住房制度、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其内容性质具有多样性,既有与主流文化相通的部分,也有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方面。加之信息流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微文化的整合难度,要做好微文化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在多样性中突出主导性。这就需要对不同文化形态进行分析甄别,注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对小众文化和消极文化的统摄、整合作用,坚持鲜明的思想主导和价值主导。“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微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正向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微文化,丰富微文化的价值内涵,构建雅俗共赏的微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百度学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百度学术]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百度学术]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百度学术]
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66. [百度学术]
方正.“数字规训”与“精神突围”:算法时代的主体遮蔽与价值守卫[J].云南社会科学,2021(1):150-157. [百度学术]
周静.技术与价值:“微文化”的双重逻辑[J].学习与实践,2018(1):127-132. [百度学术]
唐登蕓,李瑶.网络微文化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2):89-94. [百度学术]
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百度学术]
罗昭.微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9. [百度学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2-25)[2022-05-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百度学术]
强化核心功能产品竞争力 微博2021年四季度营收同比增20%[EB/OL].(2022-03-04)[2022-05-22].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3042297438763.html. [百度学术]
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626亿 同比增长4.1%[EB/OL].(2021-11-13)[2022-05-22].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NI9JP605481WH4.html. [百度学术]
抖音搜索月活用户突破5.5亿,字节跳动CEO张楠:将大力投入视频搜索[EB/OL].(2021-02-18)[2022-05-22].https://new.qq.com/omn/20210218/20210218A04CF500.html. [百度学术]
王静.“微文化”:碎片化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3(3):263-264. [百度学术]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百度学术]
赵建波.智能算法推荐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判与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19-24. [百度学术]
温旭.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0(6):81-85. [百度学术]
“微文化”:当下文化之名片[EB/OL].(2015-01-05)[2022-05-22].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105/c159301-26322739.html.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百度学术]
孙晓琳,庞立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5-18+22. [百度学术]
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计[M].陈德民,陶庆,薛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 [百度学术]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2. [百度学术]
骆郁廷,马丽华.论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32-36. [百度学术]
杨珍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发展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百度学术]
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提出12字要求[EB/OL](2019-01-29)[2022-05-22].http://media.people.com.cn/2019/0129/c40606-30595171.html. [百度学术]
于祥成,陈梦妮.高校微思政:内涵、特征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5):87-95+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