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源共祖”神话母题在云南地区广泛流传,是云南各民族口头传统最主要的母题之一,承载了云南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集体记忆。这些口头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性,并表现出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的特点,展现了云南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口头传统在群体中的认同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口传文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赛
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互依存、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同源共祖”这一口头传统母题将“各民族来自同一祖先、互为兄弟”作为话题核心,经典情节为人类某一始祖生下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各自繁衍生息、四处迁徙后形成多个民族或族群,并在此基础上就各民族或族群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分布地域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阐释,展现了这些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是一家”思想的朴素理解和客观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
“同源共祖”叙事是指多民族集体记忆中广泛存在的认为各民族拥有同一血缘祖先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以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口头艺术(verbal arts)为载体,依靠个体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些集体记忆世代相传。“同源共祖”型的口头传统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深刻反映了各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文化实践和历史探索,蕴含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记忆,它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凝聚和精神指引作用。
云南各民族中都广泛流传着大量的“同源共祖”母题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传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云南各民族的“同源共祖”神话母题分布极为普遍,所涉及的口头传统统计如
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瑶族、壮族、德昂族、佤族等都有关于人从葫芦中来、“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如
白族歌谣《创世歌》中唱道,开天辟地的大神为“盘古盘生两兄弟
“葫芦生人”口头传统遍布云南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十几个民族,是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口头传统最主要的母题之一,其中“葫芦生人”口头传统占据了较大比例,形成了一个有着独特表征的“葫芦生人”口头传统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与云南各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葫芦生人”口头传统的文本内容来看,葫芦往往是与洪水神话紧密相连的,既是人类始祖面对洪水的逃生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繁衍的关键。在滇南和滇东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中,葫芦、瓜及曾祖父、外祖父等都称之为“
虎崇拜作为氐羌族群普遍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西南地区分布极为广泛。云南各民族“人虎互化”的口头传统折射出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朴素情感认同,展现了云南地区各民族“多元一体、共生互补”文化格局的特殊形态。
西南地区长期以来就有“人虎互化”的口头传统,如葛洪《抱朴子》中有宁州以南有“人老化为虎”之说,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有“罗罗即乌蛮也。……酋长死,以虎皮裹尸而焚,其骨葬于山中。……年老(死)往往化虎云
墨江县白族创世神话中说人类始祖阿布帖和阿约帖兄妹二人婚后生了四个女儿,二女儿嫁给老虎代代繁衍形成了分布于碧江沿线的白族勒墨
长期以来,虎在脱胎于氐羌族群的彝语支诸民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唐代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七》载,“大虫,南诏所披皮。
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尚黑崇虎的习俗,而白族、普米族则以白虎为图腾,有部分白族认为祖先腊修有一件魔衣,披上魔衣后就能化身为虎祖之形,而在白语中“腊”也有“虎”之意。哀牢山彝族“罗罗”支系每家供一幅由巫师绘制的男女祖先画像“涅罗嫫”,“涅”义神灵或祖先,“罗嫫”即母虎,意为母虎神灵和母虎祖先。人与虎共用称呼,以母虎来代表祖先,在举行祭祖仪式时门楣上要悬挂虎头画像,彝族小孩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此保佑孩童不受邪祟侵犯。巍山彝族“腊罗拔”支系自称为“龙”“虎”后裔,在婚丧等重要场合中都要在中堂、毕摩神龛上铺以绵羊皮以代虎皮。
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的口头传统建立于其“天人一体”的哲学观念之上,他们普遍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源同生,人是从自然界演变而来的,人与自然界其他成员同源共祖,不同民族从血缘上来说都是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手足兄弟,强调了各民族的同源性和生命本质的同一性,反映了云南各民族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同生共存关系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同通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原始的统一性,说明了各民族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相互依存,关联一体,虽然这种认识以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传统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包含着各民族对于民族关系的深刻认识,由此观念推导出更高的认识,即对于民族平等的朴素认知和对于各民族和谐共生、共享发展的心理诉求,展现了云南各民族崇尚团结和谐、追求平等发展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同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是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云南梁河县阿昌族民间歌谣《阿昌汉白一家人》唱道,“青菜白菜一样菜,阿昌汉白一家人,满山松籽撒下地,松树成林根串根
云南各民族“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口头传统通过强调各民族“同源共祖”、命运与共的血缘和文化传统,强化了各民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反映了各民族对于“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是云南各民族对于统的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认知和共创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雏形”,展现了云南各民族长期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
各民族的口头传统从共同的“大洪水”记忆到诉说人类起源的“葫芦生人”神话、再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传说,共同建构了云南各民族长期以来在共同生活空间中形成的“同源共祖”口头传统的内在逻辑,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于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历史进程的朴素理解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不断强化的过程。
族源,是维系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血缘纽带”,是一个民族展现自身群体认同的重要手段。正如范可所言,民族成员在展现自己的族群认同、解释其族群归属感时,“总喜欢在历史族群性(historical ethnicity)上做文章;喜欢说与群体或者部落内的其他成员一样,有着共同的祖先,说同样的语言,等等
民族认同是建立在对共同起源的“集体记忆”的认可与使用之上的,通过这个民族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对共同起源的“集体记忆”,群体成员凝聚在一起,并向群体成员解释了彼此凝聚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事实上,“造成一个族群的,并不是文化或血缘关系等‘历史事实’,而是对某一真实或虚构之族群起源的‘集体记忆’
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口头传统的产生、流传、变迁深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互动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汉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对云南各民族口头传统母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部分彝族、白族口头传统中大量借用、化用汉族神话人物及神话事迹,如前文所述洱源白族“创世歌”中所唱“盘古盘生两兄弟”造天地、化身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世间万物,与汉族的盘古神话内容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各民族口头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表现为相同母题之下主题的相通性和内容的差异性,如前文所述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传唱的“葫芦生人”文本内容的差异。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口头传统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复合性立足于长期以来云南“多元一体、共生互补”的民族格局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文化的互动互融,同时又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巩固、神化了各民族间“和谐与共”的交往格局。各民族通过将这些记忆遗产世代传唱、吟诵、传播和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成为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记忆和地方知识,最终凝聚为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因。
“同源共祖”口头传统的世代相传以神话的形式强化了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和谐相处、命运与共的“一家人”价值追求和社会观念,通过“以‘家’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发挥‘家’的情感纽带作用,增进‘家庭’式弟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彼此认同
参考文献
克里斯蒂安娜·塞杜,马千里.史诗与认同:以非洲为例[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8-192. [百度学术]
劳里·航柯,孟慧英.史诗与认同表达[J].民族文学研究,2001(2):89-95. [百度学术]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百度学术]
史蒂夫·芬顿.族性[M].刘泓,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王宪昭.中国各民族神话传说典型母题分类型统计[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百度学术]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梅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百度学术]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哈尼族民间故事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 傣族民间故事:第6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上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 [百度学术]
普学旺,左玉堂.云南省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中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上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 [百度学术]
师有福,师霄.爱佐与爱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杨甫旺,张玫.彝族“同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念与传统精神家园建构[J].学术探索,2017(8):65—70. [百度学术]
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百度学术]
陈耀文.天中记[M]//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类书类,浙江大学图书馆藏. [百度学术]
罗希吾戈,杨自荣.夷僰榷濮(六祖史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百度学术]
李申呼.虎氏族[J].山茶,1986(1):31-32. [百度学术]
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百度学术]
攸延春.怒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百度学术]
阿向.虎的传说[J].华夏地理,1986(1):31-32. [百度学术]
《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编委会.中华民族故事大系·黎族民间故事 傈僳族民间故事 佤族民间故事:第7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百度学术]
樊绰.蛮书校注·卷七[M].向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百度学术]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七四[M],徐无党,注.北京:中华书局,1974. [百度学术]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百度学术]
鄂尔泰.乾隆云南通志(四库本)·卷二十四·土司·附种人·黑罗罗[M].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百度学术]
云南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云南彝族歌谣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百度学术]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百度学术]
郭思九,陶学良.查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赵官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哈尼族·十二奴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百度学术]
范可.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起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百度学术]
徐杰舜问,王明珂.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65-74. [百度学术]
王丹.“同源共祖”神话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7-23. [百度学术]